評論:百姓對改革的擁護不能讓“漲”毀了
聽證會設立原本是為企業與公眾搭建溝通橋梁。通過聽證會,把民聲反映給企業,讓企業針對民生產品提供相對合適的價格機制。而現實出現的情況卻不容樂觀,部分聽證會聽后的結果大都是:企業提供的產品,價格基本只漲不降。所以很多公眾都把這類聽證會形象地描述為“聽漲會”。
這類聽證會聽證不是會不會漲的問題,而是漲多少的問題;與其說聽證會,不如說聽漲協調會更實在。聽漲就聽漲吧,至少還有公眾在聽證會現場聽漲,發表一下“無病呻吟”的建議,至少還可以表達基層民聲。但近年這類聽證會又出現了代表身份質疑現象,后來又有公眾形象地把這類聽證會冠名為:“聽命會”。
面對公眾對漲價的質疑,這類企業給予的口徑幾乎統一:“跟隨國際慣例、物價成本上升等等”。如此說法難逃搪塞嫌疑。
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最關注的是物價上漲對于我們的基本生活會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作為80后一代的我們,買房要靠父母支援,結婚后的煤電氣費,理所當然要自己交,可如今煤電氣價格指針,每年一個勁地向上躥。
雖說金融危機過后經濟復蘇了,現如今工資卻不見漲,工資水平已和物價水平出現了倒鉤現象,涉及公眾基本生活的物品,價格如何漲?漲多少不應是“一個國際慣例”說了算,應以漲價是否影響普通百姓基本生活為立足點。對于快報社評所說的“資源價格改革”,想必也是一個跟我們普通百姓息息相關的事情,如果只是又一輪漲價的前奏曲,那公眾要說:“即使想愛你,也沒有資本與勇氣。”但是如果能改掉“漲價沒商量”的歪風邪氣,還百姓參與經濟市場管理的知情權、表達權,那公眾對它還是會給予厚望的。
改革不能讓“漲”毀了,關鍵在于,百姓對改革的擁護,不能讓“漲”毀了。來源:現代快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