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帥 (成都商報評論員)
由國內28家鹽企簽署意見的《全國部分大中型制鹽企業對鹽業體制改革的建議》,已于去年12月上報國家發改委。中國鹽業體制改革在即,食鹽專營的體制或將終止。
食鹽銷售打破專營體制,聽上去是則利好消息。然而不論是受訪的群眾還是網友留言,大家不僅沒有欣喜若狂,反而有許多擔憂。破除食鹽銷售中的壟斷,為何難以收獲掌聲呢?
損害消費者利益,破壞社會公平,阻礙技術進步,壟斷性行業的危害想必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特別是在油、氣、電等公共產品絕大多數都屬壟斷行業的當下,普羅大眾對于壟斷有著十分深切的認識。在這樣的背景下,打破食鹽專營、引入市場競爭,應該說既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更符合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普羅大眾對于食鹽專營體制改革的擔憂,集中在兩點:一個是價格,一個是質量。
對個人而言,食鹽雖然消耗不大,但畢竟是不可或缺。民眾的擔心在于食鹽以“改革”的名義漲價———有人說:“近年來涉及老百姓生活的項目都是這樣的”,先是改革,改著改著價格就上去了。盡管改革尚未進行便有“有關人士”吹風稱“由于市場放開,競爭加劇,食鹽價格很可能下降”,然而鹽業公司人士
“目前所賣食鹽并非都盈利,在交通不便的地區賣500克鹽甚至倒虧三四元”
的說法,又為改革后漲價預留了無窮的空間。與其說消費者愿意選擇壟斷,不如說是面對破除壟斷后可能更為高昂的價格而做出的一種無奈的現實選擇。
另一方面,食鹽是吃的,大家都知道壟斷暴利不好,但好歹有國家信譽擔保,質量還是放心的。在食品安全監管尚不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屢屢牽動公眾神經的當下,食鹽專營放開后,誰能保證個別鹽業公司及銷售企業不會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鬧出另一個“三聚氰氨”門呢?
就算這兩方面都不是問題,在資源壟斷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單單拿經營壟斷開刀,并不見得能夠形成真正的市場競爭。不僅如此,跟原來的專營相比,反而又多出一個環節而導致成本增加,消費者仍難得到實惠。
這不是沒有先例。近年來,一些地方城市對供水等公共產品民營化,引來的不是市場競爭下的價格下降,而是競相漲價的合謀。
這些年,公共產品是否該引入市場競爭成為討論最多的話題。應該說,市場競爭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最好辦法,公共產品也不例外。然而,幾乎每一次改革都成為一次漲價宣言。這讓公眾不得不對公共產品改革抱更為審慎的態度。
這,不能理解為公眾對于壟斷的偏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