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多個城市醞釀上調水價 > 正文
水價上的事情,本不想糾結太多,無奈既關切到老百姓的柴米油鹽,又恰逢二次水改的關鍵時期,我們不得不對一些試探性、引導性、博弈性的各種話語保有起碼的警惕。 10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環球國際(2009秋季)論壇上,部分國內專家表示,由于水資源成本上升,中國城市自來水價格面臨上漲趨勢。
(10月18日新華網)
上半年來,“水價上漲”可謂懷胎十月,水廠的“肚皮”也秀了、聽證會上“化驗單”也貼出來了,一干人等就盼著新水價呱呱墜地。群眾當然不高興,雖然CPI低位運行,但經濟危機下全球民生維艱也是客觀事實。面對公眾強烈質疑,隨后發改委明確肯定多個城市調整水價符合改革方向,并于8月3日發布《近期能源資源產品價格改革進展》報告,指出下一步我國將按照既定改革方向深化資源產品的價格改革。然而,出于維穩等多種客觀因素考慮,全國性的水價飆漲之合唱還是沒能如期唱響。
有些欲望,憋久了并不會消隱,遲早還是要尋求某個節點集中釋放。環球國際(2009秋季)論壇就是這么個節點。還好,這次沒有聽到“水價上漲有利于窮人”之類的火星論,專家們只是代表“成本”語重心長地重申一下漲價的訴求。有人說,難怪我們的經濟學家摸不到諾貝爾的屁股,整天沉溺在成本決定論的邏輯里,能有出息嗎?這話不對,能常年如一日在資源型產品改革中秉持漲價主張、且為漲價開列出種種令公眾瞠目結舌的賬單,這份膽量與堅忍,還真不是一般的專家學者所能抵達的境界。
我們不妨再一次看看水價不得不上漲的幾個理由:一是本地水源少、調水成本高,這話很有道理,不調水自然沒水喝,路程遠、管線長,成本高得看得見;二是水污染嚴重,污水凈化及處理成本不菲,這也是實情,身邊的黑水河要漂白是可以想見其難度的。水價一漲,這些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政府也就不需要夾在水企與民眾之間為難。然而,還有幾個問題不能被忽略:為什么本地水源少了,是因為本地人口與經濟暴漲嗎?一般而言,水污染嚴重肯定不是居民干的,而凈化成本卻平攤進所有水價中,如此操作公平正義嗎?水價非漲不可的理由是成本,而抬得上臺面的成本就是資源,那么,靠價格杠桿能保護并節約資源嗎?
水價不是不可以漲,但是,眼下的水價到底低于市場價格多少?水資源的污染及治理帶來了多大的成本上升?壟斷性水企在技術與管理上還有多少挖潛的空間?這些問題我們還是不得而知——也正因如此,漲價的合理性必然免不了牟利或補虧的質疑。再加上這些年來水價機制不透明、水企服務與質量問題屢有發生、某地凈水公司毛利竟高過房地產業,這些都為“洋水務推動漲價”等民間說法提供了似可相信的標本。
水價上漲是趨勢還是陽謀?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如果是趨勢,則必然合乎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合情合理,既然都說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擺出來權衡估量即可;如果是利益集團的陽謀,那就只能營造些大而無當的輿論氛圍,點到為止,或者只做不說,懶得和你理論。二次水改是必然趨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等也是客觀規律,然而,在推動水改的同時,更要著眼民生、著眼長遠,牢記供水行業的公共品屬性,別被缺乏獨立性的專家話語所忽悠。□宋桂芳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