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多個城市醞釀上調水價 > 正文
作者:李曉亮
類似于水價調整這種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兼顧民生無疑是重中之重,忽視民生的調價,只會無形中抬高居民的生活成本,不利于擴大內需。
8月6日中新社報道,中國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近期加速,一些地方的自來水公司紛紛以虧本為由要求上調水價遭到民眾質疑。清華大學環境系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表示,自來水公司屬于“賬面虧損,但實際上利潤并不差”,因其利潤被合法轉移了。
雖說對上調水價的質疑近期達到一個高峰,但其實水價改革在去年年底就已拉開帷幕,且一直爭議不斷。在一次次的博弈中,民眾幾乎每次都會傷痕累累地敗下陣來。
這種結局其實早已定調。這不僅是因為民眾的談判權利和博弈能力太弱,還因為一些部門和地方從未停止過念“未來水價上漲空間很大”之類的“魔咒”,加上一些自來水企業總是叫嚷“虧本啦,巨虧啦”,因此漲價很可能會“水到渠成”。
更重要的是,某些地方政府為了凸顯政績,對一些壟斷性企業寵愛有加,千方百計地降低它們的運營成本。殊不知,無法克服成本上漲壓力的企業,是不可能成為優質企業的。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的自來水企業怎么還好意思張嘴閉嘴就將“水資源浪費嚴重、水污染得不到治理”的賬,算在“水價偏低”上呢?
因此,對于自來水企業“虧本”的漫天叫喊,有關部門也應理性甄別。所謂虧本,至少得有一個透明公開的企業運營成本來說服公眾吧。但一些水企的成本卻是神秘化、模糊化的,是自說自話的虧本。因此,類似于水價調整這種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兼顧民生無疑是重中之重,忽視民生的調價,只會無形中抬高居民的生活成本,不利于擴大內需。更讓人憂心的是,近年來,中國的自來水企業出現了幾次外資高溢價收購,這樣一來,在水價制定上,他們就有了更多的話語權,甚至可能直接壟斷水價,他們今天高溢價收購,明天就會連本帶利地賺回去,這個成本最終還是落在消費者頭上。而當產權旁落,政府的價格調控能力就會日漸微弱,到時即使想兼顧民生,恐怕也會力不從心。
政府部門不能坐視外資在資源領域跑馬圈地,而是必須保證公共產品的民生保障性質。在確保公共產品基本性質不變的情況下,讓居民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享受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而非任由他們在市場的名義下接受壟斷的價格。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