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詩成
藍圖很好,出發點也很好,但如果那些深受“看病貴看病難”大山重壓的民眾不能切身感受到壓力的減緩,如果不能在執行層面克服利益阻力導致的政策變形,改革就難免陷入紙上談兵的尷尬———這也是上一輪醫改失敗的最大教訓
社會各界期待已久的“新醫改方案”終于呱呱落地———新華社昨日受權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
仔細梳理這份13000字的《意見》,于大篇幅的宏觀陳述中不難提煉出一些“關鍵詞”:政府主導,傾向基層,全民覆蓋;強調均等化、公益性,摒棄市場化路線;推行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等等。一些富有創新的思路與分解民困的傾向很值得期待:例如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理念轉變;例如3年將投8500億元支持5項改革的具體布局;例如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的近期目標與“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這是一個懷胎三年的產物,多方調查、反復論證甚至上下討論,既體現了中央的決心,也客觀上把新醫改推上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極地。大家在“新醫改”上企盼太久,耗費的耐心太多,不必諱言,對新醫改的信心也頗為薄弱,任何不利的信息都可能讓這份“雄偉藍圖”遭遇基礎信心的梗阻。因此,要讓這個時間跨度長、涉及面廣、操作難度大的“社會系統工程”能于有序之中行得更遠,最重要的就是緊緊抓住百姓需求這個指針,堅定守住民眾信心這個“基本盤”。 《意見》揭下面紗之日,也正是中國醫改再次發力之時。從國家層面,需要強調對未來醫療衛生制度做宏觀上的謀篇布局;但從民眾層面,更看重的是能否漸進地感受到新醫改帶來的利益。這種長遠目標只有與短期目標緊密結合,體現為多年“醫不好”的痼疾有所緩解,才能確保新醫改方向上不跑偏,框架上不變形,操作上有基礎。藍圖很好,出發點也很好,但如果那些深受“看病貴看病難”大山重壓的民眾不能切身感受到壓力的減緩,如果不能在執行層面克服利益阻力導致的政策變形,改革就難免陷入紙上談兵的尷尬———這也是上一輪醫改失敗的最大教訓。
所以,就新醫改方案來講,表述正確、挑不出毛病都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如何保證這些拿出來正確的理念不被扭曲地執行?實際上,民間輿論曾涌動過多次憂慮。這些不是潑冷水,而應該理解為曾吞咽過太多醫改苦果的民眾,對新醫改思路能否結出殷實之果的現實焦慮。
說到信心,今年“兩會”上鐘南山院士曾表示,2008年時曾對醫改“信心不大”,因為當時的方案原則性太多,操作性不強,但后來的方案有了一些具體數字,所以對醫改的信心又“增加了一些”。老百姓也一樣,民眾的信心靠什么維系?靠的就是現實的、有操作性的措施,指向看病的低廉與便利。這樣的民生目標很樸素,也很管用,足以用來提綱挈領。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