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周小川超主權儲備貨幣引發熱議 > 正文
邱林
中國人民銀行和阿根廷中央銀行3月29日簽署了7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貨幣互換框架協議,這是迄今我國和拉美國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金融交易。根據該框架協議,阿根廷從我國進口商品時可以使用人民幣,不必再使用美元作為交易的中介貨幣。此舉可在金融危機日益蔓延的非常時期對穩定地區貨幣制度、防范金融風險和減少危機擴散性效應起到積極意義。(3月31日新華網)
除了與阿根廷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外,之前,我國已與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等國簽署了相關協議,6項協議總計規模達5800億元人民幣。可見的事實是,由于金融危機導致匯率不斷波動,目前許多企業希望規避雙邊貿易活動中面臨的美元匯率波動風險,利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而貨幣互換協議正可為此提供基礎。
路透社日前發表評論認為,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舉動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版圖已“趁勢”從亞洲擴張到了東歐、拉美。不難看出,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加快了周邊國家以及歐洲、拉美國家的貨幣互換的步伐。中國與亟需資金的一些國家簽訂一系列貨幣互換協議,這些國家對此大加贊賞,但這一慷慨之舉的最大受益方或是中國自身面臨困境的出口企業。
路透社的分析不無道理。我國與六國的貨幣互換更多是基于兩國有貿易需求,雙方產業有一定的互補性,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步驟之一。不過,僅憑我國與六國實現貨幣互換就將人民幣提高到國際化的高度上,未免太過于樂觀。韓國、印尼、阿根廷等國使用我國提供的人民幣,仍無法將其兌換韓圓或盧比,因人民幣并非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
從這個角度分析,貨幣互換只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走出的一小步,在沒有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前提下,人民幣真正國際化仍有很多路要走,而且人民幣要達到區域化也同樣在短期內難以實現。而在近兩三年要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可能性也不大,至少目前我們還看不到人民幣真正國際化的時間表。
金融專家田立認為,一個國際化的貨幣至少要具備三項基本職能,即結算職能、財富職能和投資職能。其中結算職能只是貨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現在很多人一提起人民幣的國際化,就總是要提到周邊國家使用人民幣結算的事實,好像貨幣只要用于國際間結算了就一定能夠國際化似的。
其實,財富職能和投資職能才是國際化貨幣的最重要支撐,前者體現了貨幣的“硬”價值,后者則體現了貨幣價值的實現渠道。我們在分析我國與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時候,一定要把事情的原委弄清楚、弄明白。我們進行貨幣互換,到底是要用它作為避免匯率波動對雙邊貿易影響的臨時措施,還是要作為區域性貨幣的鋪墊,還是準備將來要一步到位地將人民幣國際化。
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長期實行的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不可自由兌換的政策,現在已成為了“雙刃劍”:在當前的條件下,我國既不能匆忙地放開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同時又要抓住機遇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怎么樣才能做到?有分析認為,可以充分利用我國作為國際貿易大國的有利條件,在國際貿易中繞過美元,推進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這就是這個方程式的正確之解。
不過,美林全球外匯戰略研究機構發表報告指出,國際貨幣需要強大的政治、軍事、外交力量做后盾。盡管中國有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穩定的政權、強大的軍事力量,但中國資本市場缺乏深度與廣度、債券市場仍比較落后、利率與匯率市場化沒有完成,顯示人民幣尚未做好國際化的一些前置準備。
這些觀點雖然我們不一定完全接受,但有一點是明確和清晰的,真正的國際化是成為國際貿易貿易結算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最起碼要使我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也能采用人民幣結算,就如同現在的美元一樣。目前,我國與六國實現貨幣互換,乃至于在雙邊貿易中采用人民幣結算,離這個標準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對于人民幣國際化,我們還有許多事要做,切不可盲目冒進。應該看到,現在與部分國家實現貨幣互換,只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小步,也是必須邁出的一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