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未然
由于貨幣的不可自由兌換和相對保守的金融發展策略,中國金融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損失較小。但是,與國際銀行業相比,中國金融業的整體實力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中國金融業面臨哪些現實問題和困境,應該采取什么應對策略?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對上海銀監局局長閻慶民進行了專訪。
《董事會》:您是位非常關注全球變化的金融監管者。目前,美國CDS市場的風險尚未完全釋放,花旗集團的出路也尚未清晰,新政府的救市一攬子新政還沒明朗,通縮預期彌漫……您如何評價美國及全球金融局勢的最新變化?
閻慶民:從2007年4月主營次級房貸的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倒閉算起,美國次貸危機已經延續了20個月,不僅至今仍未有見底跡象,而且愈演愈烈。目前已從金融領域蔓延至實體經濟,引發了自“二戰”以來歐、美、日三大經濟體首次同時陷入衰退,并進一步波及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為此,世界各國相繼出臺了系列經濟刺激計劃。最近,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再次提出預計金額高達775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其中減稅規模可能超過3000億美元。從國內來看,中央召開了經濟工作會議,國務院先后出臺了擴大內需的“國十條”、促發展的“國九條”以及“金融三十條”等“保增長”政策和計劃。盡管各國都在積極應對危機,但此次大規模的國際經濟衰退可能還會延續一到兩年,同時金融業的恢復也需要一定時間。
《董事會》:受危機影響,近來外資銀行連續低價套現中行、建行,您是否有所關注?您怎樣看待匯金增持A股與外資減持H股的關系,中國有關部門是否應當采取對策?
閻慶民:(外資銀行連續減持)還是缺流動性,加之原協議中鎖定期是三年,故減持也是可理解的,因為減持以后還是大股東,不影響占股的比例。現在市場不太好,也看不準,相對來說,這個價位還可以。對策還談不上,因為現在大家還不知道里面有沒有其他一些深層次的因素。
對于匯金,從戰略上講應該對應持股,對應增持。我們其實可以持有外資銀行一部分(股權),這樣大家利益栓得更緊。稀釋與反稀釋,增持與反增持,通過雙向的合理互動,保持資本話語權,形成新的合理的公司治理階層,我認為是有戰略意義的。
《董事會》:作為曾經直接監管、參與工行、中行、建行的改革、重組和上市工作的官員,您對三家銀行有何具體評價?
閻慶民:中行、建行包括工行,由于客戶群、成長基礎的差異,每家銀行有各自的特色。相對來說,5萬億資產的建行規模小一些,我們認為,通過改革重組上市,它的運營更穩健些。
建行的客戶群相對集中單一,成長的基礎主要是建筑類企業,這條線比較清晰。地產類的比例也適中,包括按揭、開發類的全口徑貸款,預計最多也就是1/3。
工行大量承擔了84年代人行分離出來的工商信貸,這里面有一些屬于禁止類的產業,有些是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的,這就要逐步退出,而退出過程是漫長的,會形成一些不良貸款。通過股改,我們解決了一些,但還是留下很多屬于限制類的,像鋼鐵、電解鋁。對于房地產業,工行的信貸比例不太高。
中行最早定位是外部專業銀行,境外分支機構多,涉及很多三資企業、進出口企業,還有部分工商類企業。這次中銀香港因為迷你雷曼債券一事,香港金管局給予了盈利預警。
《董事會》:總結反思之下,中國金融體系的現實問題和困境是什么?需要進行怎樣的進一步改革?
閻慶民: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金融體系建設及金融監管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尤其是占主導地位的國有商業銀行經過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后,在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問責機制建設、財務狀況改善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為積極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奠定了重要基礎。但與國際銀行業相比,我國銀行業在公司治理水平、金融創新能力、風險管理有效性等核心競爭力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
其中,公司治理是最重要、最關鍵的,正如你們《董事會》雜志說的,中國特色的董事會如何發揮它的核心作用。
因此,需要“借危機、興改革”,在系統反思和汲取危機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有效提升銀行公司治理水平、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強化全面風險管理、培育金融創新能力并加快IT系統建設等。換句話說,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致力于全面提升中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董事會》:銀行業自身治理的缺失,是導致其風險控制能力偏弱的重要原因。劉明康主席近期說過,現在是銀行業完善公司治理的最好時機。在目前董事會授權不到位、缺乏獨立性的情況下,如何把握外部監管的度?在當今時局下,銀行業如何提高內部治理水平?
閻慶民:公司治理是銀行創新發展的關鍵,但又恰恰是規制監管所鞭長莫及的領域,外部監管所能做的往往是強化原則導向監管,如明確公司治理原則,通過指引等向銀行業推薦加強公司治理的良好做法等。更為重要的是,銀行從本質上講是一個信息處理中心,其盈利的根本在于比交易對手占有更多的信息,擁有更加豐富和完善的信息處理手段。而外部監管者始終不會比銀行內部的人擁有更多的信息內容。
通過這五年的改革,銀行業董事會發揮了一部分作用,但總體感覺在公司治理過程中,董事會下面的專門委員會(審計、管理、戰略、薪酬等若干功能委員會)作用發揮不充分,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因此,有效的監管需要引導與督促銀行強化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功能,尤其要注重發揮董事會及其下設的各專業委員會的積極作用,重點關注并評估銀行董事會的結構、董事的獨立性和專業素質以及盡職與否、專業委員會的作用發揮情況等,以形成內外合力,共同提高銀行的內部治理水平。
這也和我們的特色有關系。黨委會書記通常是董事長,董事長通常也是黨委會書記,一身兼兩任。如何發揮他們的作用,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
《董事會》:對于國有絕對控股的大型股份制商行,在未來的銀行業監管框架中,出資人會否加強對下屬銀行董事會運作的全面考核?
閻慶民:現在嚴格來說沒有太多對它的考核。
與國資管理體制不同,中組部直接管理11家銀行類金融機構(工農中建交+三家政策性銀行+中信、光大+中投),主要是干部管理。
對于已進行股份制改革的銀行,中投作為出資人,盡管有回報,但沒有辦法進行百分之百的考核,只能對這些銀行的三大類七項指標進行考核,衡量其經營好壞,包括資產類的貸款比例、效益類的ROE\ROA、成本類的成本收入比\撥備覆蓋率\資本充足率等,是通行的國際慣例指標。
銀行是壟斷、負債性的,不是競爭性的,需要中央高度壟斷、高度集權,比較特殊。所以,我們對銀行董事會的考核和國資委不一樣,只能犧牲些效率追求安全。
《董事會》:從銀行監管者角度,您一直強調實施宏觀審慎監管,這是一項長期堅持的方略,還是經濟危機期間的短期選擇?2009年銀監系統工作會議之后,當前宏觀審慎監管的重點是什么?
閻慶民:金融業是一個高負債、高杠桿、高風險的行業,對整個經濟而言,銀行及其提供的金融服務具有公共性質,有較強的外部性。因此,強化宏觀審慎監管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方略,而不是當前危機期間的短期選擇。一方面,銀行經營具有明顯的“親經濟周期”特性,需要“逆經濟周期”的宏觀審慎監管;另一方面,則是切實防范銀行系統性風險的需要。在當前形勢下,宏觀審慎監管的重點是,在“保增長、促發展(調結構)、防風險”的總體要求下,督促銀行業堅持審慎經營原則,強化全面風險管理,促進銀行業穩健發展。一是根據“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原則,通過信貸結構調整,有效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切實做好信用風險防范工作。二是要高度重視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有效防范跨市場風險的傳遞和蔓延。尤其是對于創新金融產品,如理財產品等,要按照“風險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要求強化管理。三是經濟下行階段往往是操作風險上升的時期,需要銀行認真抓好合規管理、案件防控等預防工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