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基礎產業欠賬太多,發展需求較大。
基礎產業包括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雖然經過建國近60年的建設,使得我國的基礎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相差甚遠。不管是人均道路面積還是人均圖書館坐席數,都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中國的基礎產業投資需求空間大,沖動強,對于應對金融危機,拉動消費有很大的對抗作用。
國家高瞻遠矚投資4萬億發展基礎產業十分英明。表現在:4萬億投資可以將我國的基礎產業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4萬億投資具有鼓動性和渲染性,使國人的信心倍增;按照經驗測算4萬億將拉動消費增加1.6萬億,將大大削弱金融危機對于我國的負面影響。
抓住時機全方位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其實是我們進行冷靜思考、尋找差距、提高競爭力的過程,是我們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的過程。為此,我們提出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各個經濟主體、經濟單元、經濟環節應當積極地、冷靜地思考適用于自身的發展戰略,全方位提高核心競爭力,苦練內功,為今后的經濟起飛奠定基礎。
我國的生產經營者、投資者應該從金融危機帶來的啟示出發,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分析研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核心競爭力差距查找和系統分析。特別是要提高對于市場的調查分析的重視程度,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國內外市場的商機,保證產品生產的準確性。培育長效的應對各種經濟危機的核心抗風險能力。經營者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除了超前性打造以外,通過危機的檢驗來完善好提高核心競爭力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在危機中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補救和完善,對于應對可能的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具有重要的實證性意義。
各級政府管理部門應當表現出對于經營者和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和支持,引導和支持經營者和投資者齊心協力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但是,應當更加重視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出現的生產經營者和市場機制中的薄弱環節。引導企業研究市場經濟的規則和規律,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核心競爭力,幫助企業樹立市場經濟中“既要看天也要看地”;“既要看當前又要看未來”。培育企業的正當競爭的意識,將企業置于全社會來分析研究。采取有力的措施來幫助企業轉變他們的增長方式,提高技術含量,提高附加值,實現產業升級。培育一批競爭力強、規模大、效益好的企業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整個社會、政府要給予引導,企業應當給予高度重視。
企業是組成社會經濟軀體的關鍵細胞,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基礎。企業的興衰強盛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甚至一個國家的發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最根本的是要激發企業的活力,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踐行科學發展觀培育新型的經濟文化觀念
本次金融危機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中國經濟具有比較明顯的抵御外來經濟因素影響的特征。這種特征一方面表現比較好的國民經濟發展的穩定性,但是從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的惰性。為此,我們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在近階段還應該具有更加快的增長率。應該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下,積極宣傳科學消費觀、企業文化觀和人力資本價值觀等等方面的經濟文化觀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消費市場、企業文化和人力資本市場,從而極大地增強抵御各種外來經濟危機影響的經濟文化和適應能力。
相關專題: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