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終獎數額嚴格保密
孫女士在一家國有企業財務部工作,雖然單位效益一般,但每年幾千元的年終獎是“雷打不動”的。
“可別小看了這幾千元,每年買年貨都指望這個了。”孫女士樂呵呵地表示,她們單位不到300人,正式職工可以領到2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年終獎,甚至那些常年有病或因其他原因休息在家的職工,也可領700、800元。
“在不同的國有企業,有著不同的薪酬結構和制度。企業一般是在每年春節放假的當月發放,原則上按照員工的上年表現、業績、對公司的貢獻大小按比例計算發放獎金。”一位某國有企業人力資源主管告訴記者,目前,有的國有企業普通員工與高管之間的薪酬相差高達數百倍,而國有企業年終獎頂部與底部差距也正在拉大,最低的接近2000元,最高的可達幾十萬元。
張先生是北京某設計研究院的一位中層領導,他告訴記者,他每年的年終獎是10萬元。“雖然平時每月的工資不高,但是到年底都補回來了,跟效益好的外資企業差不了多少。國企都這樣,我有個朋友在某市供電局,平時工資才兩千多,一到年底,年終獎就有4萬,還不加其它福利。”
當記者問其他同事的年終獎是多少時,張先生無奈地表示,“我到現在都不知道其他同事的年終獎是多少。我們單位每個人的年終獎都是保密的,不公開,除了單位的幾位領導知道外,沒有人透露自己的年終獎是多少,單位規定不允許透露。”
據記者了解,在大多數公司里,年終獎和工資一樣被要求嚴格保密,尤其是公司負責人,更對年終獎話題閃爍其詞,不會作答。
行業、級別決定“紅包”大小
據某企業人力資源主管向記者透露,國有企業年終的獎金是跟一個企業的發展周期、經營業績緊密相聯的,相比而言,金融、電力、煙草等行業個人收入較高,發放的年終獎金自然也會比其他行業多。“而在同一單位,年終獎一般是按級別發放的,100元至幾十萬元不等。看你是什么級別,差一級,或許要差幾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發放年終獎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獎勵員工,體現的是企業對工作了一年的員工的感謝和尊重,而不僅僅是因為到了年終而發放的一筆獎勵。而企業中絕大多數員工也都認可年終獎的獎勵作用——年終獎對企業員工來說是一種激勵和促進。
“《勞動法》中并沒有強制企業必須發放年終獎的規定,一旦企業因為效益不好決定不再發放,也是合理行為。但是如果企業在聘用員工時,已在合同中明確規定了年終獎數額的,那就必須按合同執行,不得取消或降低。”某企業人力資源主管如是告訴記者。
(中標)民企年終獎:
苦樂不均
在王女士看來,年終獎這件事從打自己進入現在這家民營手機運營企業以來,就已經和自己絕緣了。“不過,本來平時工資額度就高,所以這幾年對有沒有年終獎,也基本不做他想了。”王女士說,和以前在機關那幾百元錢的年終獎相比,她寧愿像現在這樣平時就有很高的工資,而且她告訴記者,經過幾年的奮斗,她已經有望取得公司的股份和期權了。“這是比年終獎更實惠的事情。”
“我們年終發的都是績效獎金,多的人有5萬,少的則一分沒有。”北京某投資顧問公司的孫經理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這其實根本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年終獎,“這都是根據年初制定的計劃完成情況來確定的,也就是分紅。”孫先生說,“我們嚴格按照員工的貢獻大小來分配績效獎金,福利型的年終獎金我們是一分沒有的。”
年底多給一個月的工資是大部分企業的做法。“當然,除了一個月的工資以外,其他的紅包也會很突然地給。”在一家國內大型物流企業任職的吳先生說,“這些基本就是給所謂的重點員工的,每年的年底基本都是人員跳槽的時候,所以這時多給的紅包,基本上是對重點員工的挽留。不過今年的確減少了。”
“拿不出來”的年終獎
在山東做旅行社的劉女士今年深刻地感受到了旅游市場的突變,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年終獎金的發放。
“奧運限行影響了我們夏季的旅游市場,等到十一爆發旅游潮的時候,我們又無法弄到火車票,眼見著就組不了團。現在金融危機了,人們也不敢輕易走了,所以我們今年的計劃沒有完成,已經被扣了3000元了。而這個數額就是去年我們的年終獎數額。”劉女士說,“就是今年再發1000元年終獎,還不是在我們工資里扣的嗎?”
劉女士告訴記者,今年他們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個人的月薪都已經減少,額度在1000到1500左右,據說等明年完成任務才給補發,“明年有沒有年終獎都不知道呢。”
“一年辛苦,根據績效對員工獎勵是應該的,不過,今年日子還是難過一些。因為去年下半年開始日子比較艱難,我們的獎金額度還是降低了。”廣州某民營公司的一位經理告訴記者,不過具體減少的額度他們還沒有計算出來,他也希望不至于給員工造成心理上更大的影響。
南方一家服裝廠老板語氣里則全是嘆息,據他介紹,2008年年初,外貿類的服裝廠招不到人,只有簽合同,提高工資才能招到人。“我們的廠房都是租的,銀行里還貸著款,已經每天都在挖肉了,年終獎我已經拿不出來了。”
河北一家建筑公司的員工則告訴記者,他們已經4個月沒有發工資了,“更不能期待年終獎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