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不及,中國太過
就像廚子離鍋非常近,天天看著鍋里的粥,但是同時把鍋蓋又蓋得太死,用的方法,直接影響市場的太多。
美國的這次金融危機,不應該作為加強中國金融管制的依據。因為美國和中國的情況代表了兩個極端。在美國,金融創新可以說是完全放開的,出了問題再說,沒出問題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國則是,如果沒有政府批準,任何創新都不行。我們必須知道,監管從本質上是反應性的,是對已經熟悉的事情而為的,但創新顧名思義是以前沒有的,是創造出以前不熟悉的東西,所以,從本質上,創新是不應該監管的,否則邏輯上就有矛盾。中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創新不顯著,那其他行業也不可能實現創新。中國式的監管,并不能夠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
(《美國金融危機:根源與教訓》,陳志武,9月20日《21世紀經濟報道》)
既然美國的監管有這么大的弊病,中國是不是也應吸取教訓,更大地加強政府在市場中的影響,從而減小未來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呢?否。美國能出現這么大的危機,我們當然應該認識到盲目相信市場是不對的。但是,這一點實際我們早就知道,中國的問題不是我們相信市場太過了,而是市場化的程度不夠。和美國完全由市場主導、有問題以后政府再出來收拾殘局的理念恰恰相反,中國的金融市場是在政府從宏觀到微觀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的問題不在于市場的弊病得不到控制,而是市場的優點和糾錯機制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A股市場為什么能在短短的一年內從合理的兩三千點激增到六千點,然后再一路回落下來?市場的糾錯機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是個重要原因。股市能急速上漲,當然是有些投資者非常樂觀,對投資前景充滿信心。但這畢竟是一部分人,少數人往往容易出錯,他們很可能是過分樂觀了。在這時,市場上的另一部分人可能比較悲觀,但因為我們沒有引入賣空機制,這部分人就無法在市場上用買賣股票來表達他們的看法。因此,股價就片面地體現了過分樂觀的投資者的看法,就高估了。在泡沫化的大牛市里,市場的另一個重要的糾錯機制是非上市公司加快上市的速度,從而增加股票的有效供給。但我國的審批制度卻過于緩慢,遠遠跟不上投資者對股票需求的急速增長,因此從側面上為泡沫迅速膨脹提供了條件。這幾個月的市場大跌在宏觀上看基本是有驚無險,對實體經濟沒有大礙。但這主要是因為股市的規模,尤其是全流通的部分,仍然有限,而并不意味著監管的成功。有朝一日,如果中國的股市也到了美國的規模,流通市值與GDP大小相近,50%的跌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就會舉足輕重了。
(《中國金融的監管從次貸危機中應學到點什么》,劉勁,7月25日《第一財經日報》)
這次金融危機的教訓告訴我們,凡事不應該走得太遠。中國和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不大一樣,各有各的問題。美國的金融監管可以說管得太少,什么事都讓金融市場自己去做,無論市場里發生了什么事情,政府盡量能不管就不管,完全相信市場恢復和運作能力。現在看來這種做法是有問題的。我打個比方,金融監管就像熬粥,美國的監管就像一個廚子把鍋蓋揭開熬粥,大部分情況下不會出問題,如果水開了,自然而然地有泡泡,這個泡泡自然會下去。但是美國的廚子離得很遠,所以有時候熬粥就會出大問題。
反過來看,咱們國家的監管是另外一個極端,我們的監管人員,就像廚子離鍋非常近,天天看著鍋里的粥,但是同時把鍋蓋又蓋得太死,用的方法,直接影響市場的太多。在這種情況下,大的問題出現得少,小的問題會時不時地發生,時不時地粥就會冒出來。從現在的經驗來看,我以為中間的辦法比較好,一方面是熬粥要開著鍋熬,讓市場自己調節,另一方面監管人員必須站在鍋跟前天天看著,萬一出了什么問題,就必須得去調節。
(《美國實體經濟危機剛剛開始》,劉勁,10月30日《上海證券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