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管從本質上是反應性的,是對已經熟悉的事情而為的,但創新顧名思義是以前沒有的,是創造出以前不熟悉的東西,所以,從本質上,創新是不應該被監管的,否則邏輯上就有矛盾。中國的問題不是我們相信市場太過了,而是市場化的程度不夠。中國的金融市場是在政府從宏觀到微觀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的問題不在于市場的弊病得不到控制,而是市場的優點和糾錯機制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缺乏管束的金融風險
從長遠看,問題的本質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業的創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強化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如何提升監管機構監管金融風險的能力。
貫穿金融危機始終的是,無論是監管者、金融機構和個人都存在忽視風險管理的因素。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儲貸協會危機(S&L問題)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的金融危機,都是由于所擔保的房地產價格的下跌,使得銀行的貸款出現了壞賬,最后演變成了銀行的經營危機。那時由于沒有被衍生工具放大,美國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能夠在出現問題后較快地糾正并恢復。這是典型的貨幣市場風險通過資本市場的工具被無序放大的結果,也是金融機構自恃有衍生品工具可以不懼怕風險心態的典型表現。
證券化的第一個問題或者說最簡單的問題,就是存在著信息不對稱。證券化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引發的道德風險。第三個問題是,由于證券化的實施使得債務的交涉出現了困難而成為大問題。從長遠看,問題的本質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業的創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強化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如何提升監管機構監管金融風險的能力。
(《金融危機:忽視風險管理的惡果》,周春生,11月10日《經濟觀察報》)
本輪危機之后,美國政府不可能會再如以前一般完全信任華爾街。目前政府出臺的救市措施多是為了控制金融恐慌,可以預料的是,在危機過后,政府會針對目前分業經營的投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出臺一些約束其行為的新法律法規。但他們有可能會矯枉過正,美國國會有時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安然事件后出臺的《薩班斯法案》就是約束過緊的例子,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動搖了紐約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給美國政府救市團隊打“A”》,梅建平,10月10日《中國企業家》)
中國式監管的問題所在
股市的水平由監管部門一手操控,既然證監會有此權利,那么他就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后果,受到指責是有道理的。
股市低迷時,監管層等其他部門一方面會通過講話、或在三大報上發社論,通過言論鼓動大家進入股市;另一方面,監管層通過很多手法控制和管理股票供給。最典型的就是IPO、再融資和增發的審批,以及對基金發行的審批。此外,監管層還會根據需要隨時召集基金公司和機構,給其打氣,讓其托市或者授意其不要買賣得太多等。在這種管理模式下,股市的水平由監管部門一手操控,既然證監會有此權利,那么他就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后果,受到指責是有道理的。
(《經濟困境沒有10年前嚴重》,陳志武,7月23日《新京報》)
這個都是監管層造成的。因為像招行、南航等認沽權證,完全是由監管層控制供給的。去年7月在上海開會時,有個證券公司董事長告訴我,他們公司那天被批準可以發售兩個億的招行認沽權證。這等于是監管層批準讓券商印錢。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賣空的。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賣空的話,在認沽權證價格高得離譜時,誰都可以創造新的供給量,這樣自然可以把價格壓下去。但在國內,其他人只能看著,只有買入的權利沒有賣空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就變得很畸形。
(《經濟困境沒有10年前嚴重》,陳志武,7月23日《新京報》)
實際上,證監會的角色應當是對市場進行監管,而不是管理股市指數的水平。證監會要做的是保證股市中的每一個參與者(包括散戶、機構、券商、基金等)在一個公平的平臺上。證監會真正要管的是制定公平的監管規則,制造公平的市場秩序,打擊機構非法操縱價格、上市公司管理層內部交易等問題。至于大家是買多了買少了還是賣多了賣少了,都是投資者自己決定和把握的事情,和證監會沒關系,不是證監會該管的范圍。
(《經濟困境沒有10年前嚴重》,陳志武,7月23日《新京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