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美國的主流經濟學家都在對美國經濟的領先地位質疑,質疑美國能否保持持續的領先地位,會不會被日本趕上。經濟學界的呼聲和研究成果迫使美國企業家加強了技術創新。正是這波創新給了美國經濟20年的活力。
如今的美國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剛剛上臺的奧巴馬也看到,美國要走出困境,根本的出路還是創新。美國這次經濟危機是從金融危機開始發生的,反映到實體經濟,就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界的創新的生命周期,實際上已經走完了。
對美國而言,實體經濟沒有了技術創新的原動力,整個經濟只能靠金融衍生品來挽救,這終究不是出路。這一經驗,對中國也是一樣。
是危機還是機遇?平新喬斷定,這對中國當然是一次機會。“美國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引領潮流,我們也可以”。
產業升級只靠進口先進的技術設備,顯然不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戰略。鼓勵技術創新,這已經不僅限于學界的口號,而且成為了國家的發展戰略。
但是創新的主體是什么,平新喬有自己的判斷,“是企業,而且應該主要是民營企業。”
“我們一直有一種迷茫,以為大企業是技術創新的基地,其實是不對的。”平新喬明確的指出,如果產業升級還是走依靠國有企業的老路,恐怕還是會走不好,或者至少是要落后的。相反,像吉利這樣的汽車企業確實是技術設備比較落后,但是它已經做到出口了,而且很有活力。
“中國的產業升級技術改造,要讓民營經濟參與。”為什么這樣說?平新喬反問,“國有經濟擁有最好的技術設備資源,為我們提供新的技術了嗎?生產新的汽車了嗎?創造新的大品牌了嗎?”
減稅比增加國家投入更有效
減少稅賦救企業會比增加國家投入的效果更明顯,企業負擔減輕了,馬上就可以活下來。
產業升級可能會有很多阻力。但平新喬認為,財稅體制不改革,尤其是增值稅不能改革到位,大量的中小企業很難實現再發展。
從1984年開始研究中國財政稅制問題,平新喬幾乎見證了整個財稅改革歷程。1994年的稅改,為國家的財政提供了穩定的保證,但是巨大的負擔壓在了企業的身上。僅增值稅一項,從2006年的1.7萬億到2008年的2萬億,這么高的稅賦壓在企業身上,而且主要是制造業企業,顯然是巨大的壓力。
2008年遇到困難后,受沖擊最大的首先是中小企業。按理說,中小企業有自身的優勢,他們靈活,反應快,如果有一些技術創新,他們會很快應用到生產,應該是比較好轉型、比較好存活的。但他們為什么沒有做到?這正是因為他們缺少技術創新的基礎,沉重的增值稅加大了他們產業升級的代價。
中國對增值稅的征收是借鑒西方的方法,而且世界銀行也建議發展中國家征收增值稅,因為它的對象是企業,征收過程比較易于操作和監督。但是政策的制定者沒有發現,如果增值稅的征收不夠合理,實施之后對企業尤其是制造業,則可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現實中,現行的增值稅征收政策確有不合理之處。例如,增值稅應該是按照每一個環節的凈增加值來征收的,但中國的稅基不合理在于,沒有把前期購買設備和購買中間產品的部分減去。這樣導致加工過程越復雜,沒有剔除掉的部分就越多,實際上企業背的稅賦就越高。
而且就17%的數字本身來講,這樣的稅率在國際上也是最高的。法國也是17%,但是法國是嚴格按照增值稅的定義來做,稅基很窄,換算成中國的稅率,可能不到7%。所以,平新喬堅定的主張加大減稅力度。
減稅的意義有多大?一是效果,減少稅賦救企業會比增加國家投入的效果更明顯,企業負擔減輕了,馬上就可以活下來。二是迫切,對于2008年的困境,當務之急是救企業。還有一點,嚴格的增值稅稅基將會減少企業更新設備的代價,促進淘汰落后實現產業升級。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