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2008年的困境,當務之急是如何救企業。
文|本刊記者 宋清華 出處|英才雜志1月刊
如果不是全球經濟危機的出現,平新喬會繼續過著讀書、講課、寫文章、做研究的平淡生活。
最近,對經濟危機的思考,讓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平新喬的研究多了一個課題、兩個觀點。
2008年下半年,他為研究生開了一門新課,叫流動性理論。他坦言,這門新課的教程還在寫作中。但是寫過十幾萬字之后,他已經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宏觀經濟學的構架僅有GDP、就業和通脹率是不完整的,應該把反映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指標納入這個體系。
對美國經濟持續關注,讓平新喬發現,美國金融危機之所以出現的根源不在次貸,而是美國上世紀80年代技術革命的張力已經釋放完畢,實體經濟已經走到盡頭,僅靠虛擬經濟的折騰不過是隔靴搔癢。他斷言,是上一輪技術革命給了美國經濟20年的活力。要走出這次衰退,美國要依靠的是新的創新,新的產品,新的市場。
為什么一夜之間緊縮
國家的經濟當然需要宏觀調控,但是過去賴以為基礎的宏觀調控的理論是有缺陷的。
經濟學界對銀行的宏觀問題研究頗多,但銀行業也會存在諸如壞賬、經營管理等微觀問題。2000年以來,平新喬一直研究銀行的微觀理論,并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所開過幾年課程。
這讓平新喬有了把微觀問題和宏觀問題聯系起來的可能性。
就在不久前,中國視之如豺狼的流動性過剩一夜之間沒有了,繼而大家突然發現:中國出現了通貨緊縮。平新喬不禁疑問,怎么會突然出現流動性緊缺呢?
是不是之前根本就沒有流動性過剩?要知道,流動性泛濫已經是大家公認的“事實”。不僅銀行系統在大喊,包括經濟學家也在說,是流動性泛濫導致通貨膨脹。
而今天的事實卻是突然出現了緊縮。“這說明我們缺少這樣的理論,缺少這種基本的判斷。”平新喬發現,需要有一個指標,連接微觀的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這個中間環節就是流動性理論。流動性既可以反映微觀的銀行、貨幣市場的情況,又對宏觀經濟的判斷是一個很好的基礎。
“從流動性泛濫一下子走到流動性緊縮,這里面有一個機制。”平新喬認為,這個機制是資本市場的微觀問題,同時也和宏觀經濟有聯系。然而目前宏觀經濟學里面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沒有對股市、資本市場的判斷。
目前國家出臺的宏觀政策只有三個目標:GDP、就業和通貨膨脹。從政府到學界都以為,宏觀經濟只要管好這三個指標就可以了。實際上這是目前宏觀經濟理論的缺陷——只關心實體經濟,把虛擬經濟排除在調控范圍之外。
以中國自身的情況為例,平新喬指出:中國經濟早就有了衰退跡象。股市跌了一年,這說明人們的預期已經在提醒:衰退的信號已經釋放出來,中國已經緊縮了。
然而,一直以來政府還在緊縮貨幣:提高準備金率、加息。直到中國出現了通縮。
其中的問題不在宏觀調控本身,而是過去賴以為基礎的宏觀調控的理論是有缺陷的。平新喬指出,宏觀經濟應該考慮到把資產價格、資本市場的動向放到考察對象里面去。
如何走出危機
“美國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引領潮流,我們也可以。”
大危機的陰影籠罩下,幾乎沒有人可以靜下心來思考,這次危機的根源是什么。大家都在談論次貸危機、金融創新的失敗,但在平新喬看來,這一切都不是問題的根本,問題的根本在技術創新的衰竭。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把經濟問題歸結到技術層面上,的確讓人心生疑惑。但是,平新喬堅信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
早在2005年,平新喬就斷定:美國這次技術革命的張力已經釋放完畢。2006年平新喬從教育部申請到一個課題,專門研究企業的技術創新。
研究企業的技術創新離不開對美國的研究。美國面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大蕭條和危機,是怎么走出來的?毫無疑問,是靠互聯網、靠計算機革命、靠資本創新。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