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記者 吳曉鵬 本報記者 鄭博宏 周馨怡
麥道夫500億美元騙局的受害者名單在不斷加長,其中多為資深投資者。
人們不禁要問,過去的十幾年間,難道沒有人質疑過麥道夫并不復雜的投資策略嗎?不然。質疑在1992年就已經出現,并且在之后16年間持續不斷。
1999年,一封投訴信遞至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其中寫道:“麥道夫證券是全球最大的龐氏騙局。”投訴信的署名是Harry Markopolos。
一位麥道夫曾經的投資者向本報記者表示,他曾仔細審查過麥道夫給他的各種交易證明,“但我根本看不懂,他們到底是怎么賺錢的。更讓人可疑的是,不管市場如何,他都能持續賺錢。或許他們真的有什么奇妙的方程式來實現這一點。但我感覺非常不舒服”。
2006年,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資者撤出在麥道夫的資金,他稱自己很幸運地躲過一劫。
事實上,麥道夫使用的價差執行轉換套利(split-strike conversion)投資策略,幾乎是每本期權交易教材都會介紹的入門級策略。
入門級交易策略
瑞銀駐紐約的股票波動交易員Ben Zhang對記者表示,采取麥道夫這種策略的基金不在少數,但從來沒有人實現過如此回報,并且不波動。
麥道夫對其客戶稱,他采用十分普通的期權交易策略,二十多年來獲得了小幅但穩定的收益。
在給客戶的一份備忘錄中,麥道夫自己這樣描述:“通常,頭寸由標普100中的30至35只與股票走勢關聯度最高的成份股、股指的價外看漲期權和股指的價外看跌期權構成。售出看漲期權旨在提高收益率,并允許股票投資組合升至看漲期權的行權價格。而看跌期權很大程度上靠看漲期權來融資,從而使投資組合的可能損失得以受到控制。”
這種策略簡單而言由三部分構成。首先購買30至35只標普100中業績最優且能很好反映市場基本面的股票。如通用電氣或可口可樂,這些股票在行情較好時可以帶來紅利和股價的收益。售出看漲期權,給這些股票的獲利戴上了一個項圈,允許股價達到行權價的“天花板”,其溢價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投資收益。而看跌期權則是有效的風險對沖,讓損失有一個“底板”。
這種策略在牛市效果很好,因為這種市場環境中通常看跌期權和看漲期權間的比例較為平衡,且出現猛烈盤整的機會不大。
而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中,這樣的策略效果或許未必理想,因為市場顯然更加偏向看跌期權。出售看漲期權的所得資金很難平衡買入看跌期權所需資金。
由此看來,這樣的策略很難幫助麥道夫基金在十多年行情的多次變化中始終保持盈利。
16年的質疑
《華爾街日報》在1992年的報道中即對麥道夫投資策略進行質疑。當時SEC在審查佛羅里達州兩個非法投資帳號時,發現麥道夫在幫他們管錢。
在采訪中,麥道夫澄清他不知道所管理的錢為非法,并且強調他基金的回報并沒有任何特別之處。
1982年-1992年,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平均年回報是16.3%,而他的基金每年回報為13.5%-20%,“如果有人覺得在10多年的時間里能夠追上標普的收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會很吃驚。”
2001年5月,對沖基金行業雜志MAR/Hedge采訪了十幾個對于價差執行轉換套利交易策略較為熟悉的交易員、量化分析師以及基金經理。
他們表示,“令人吃驚的不是麥道夫如此高的年回報,這可能和公司的市場操作和交易員的能力有關。真正讓人吃驚的是,麥道夫可以保持幾乎沒有波動的平穩回報。”
Gateway基金是使用相似投資策略中最有名的一家。這只始于1978年的公共交易共同基金,在同期卻經歷了遠比麥道夫頻繁的波動,回報也要低得多。
麥道夫當時的回應是,基金的穩定表現是建立在月回報和年回報上的假象。麥道夫指出,如果建立在當天、當周和當月基礎上,“波動無處不在”。
他同時表示,“我沒有興趣把我們的投資策略告知世界。我不會討論我們如何管理風險的細節。”
《巴倫周刊》跟了一篇報道,援引三位權威投行的期權策略師稱,對其投資模型進行反向工程演繹均無法得到麥道夫基金那么卓越的收益數據。
在那次采訪中,麥道夫一貫地諱莫如深:“這是私人策略。我無法詳細展開說明。”
SEC在哪里?
麥道夫擁有兩家公司,一個是麥道夫證券公司,從事證券經紀業務;另一家則是投資咨詢的對沖基金。SEC在起訴書中稱,麥道夫是通過投資咨詢業務進行詐騙的,而麥道夫的對沖基金直到2006年9月才首次到SEC注冊。
1999年,Markopolos在與麥道夫證券競爭的一家公司工作,他向SEC波士頓和紐約辦公室寫信,要求對麥道夫展開調查,舉報行動持續了9年。
目前還不清楚SEC是否對Markopolos的舉報進行過調查,SEC發言人John Nester拒絕就此置評。麥道夫是SEC在市場監管方面的顧問,他還定期給政客們捐款。
彭博新聞社引用兩個匿名消息源說,自麥道夫2006年在SEC注冊對沖基金以來,監管部門從來沒有檢查過他的帳本。而在正常情況下,SEC在對沖基金注冊的第一年會對其帳本進行仔細審查,然后每過五年審查一次。
如此來看,唯一對麥道夫的對沖基金起監管作用的就只有他的審計公司了。但這家會計師事務所卻位于紐約郊區,辦公室只“比一間臥室稍大”。
麥道夫是電子交易的先驅,他的證券公司也一直走在使用新技術前列。但他卻禁止對沖基金的投資者在線查看自己的帳戶,而只能看由電腦打印的紙張。
“當所有的東西都非常完美,以至于你覺得不太可能是真的,很可能就不是真的”,曾經在紐約一家對沖基金擔任風險管理經理的劉寧暉對記者說。
在過去的十余年時間里,麥道夫的競爭對手以及對沖基金行業的專家都表示,麥道夫的投資記錄是可疑的。
SEC12日表示,該機構駐紐約辦公室于2005年和2007年對麥道夫的公司展開過兩次調查,發現3處違規行為。但這些違規都屬細枝末節。
“毫無疑問,SEC應該對麥道夫展開調查”,馬薩諸塞州秘書長William Galvin公開表示。
位于紐約的基金公司Provident集團的董事總經理William Liu對記者說,美國政府之前對于是否加強對沖基金行業也有著較大的分歧。他的基金管理著170億美元投資,投資對象即為對沖基金。
兩年前,SEC內部曾經就一項加強監管對沖基金的提案進行表決,后來因奉行自由市場的共和黨人反對而被否決。不過,William Liu認為,麥道夫事件后,監管者將會對這個行業進行修正。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