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這里也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關系。中央實施擴張性政策,要發揮中央投資的杠桿效應,必定需要地方以及社會投資的配套資金。地方財政比較困難的話,有幾個解決途徑,一是地方發債,或者國家發債,由中央轉移支付。目前的政策取向似乎傾向于地方發債,但還沒有定論。
內需的根本在于消費,而這也正是中央政府的無奈所在。大規模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但消費上不去,結果是不是會使得經濟結構更加失衡,發展更加不協調?客觀來說,短期內提高消費比較難,因為大幅提高消費首先需要大家有錢,有收入才有錢,有就業才有收入,有增長才有就業,這是一個鏈條。經濟沒有增長,就會影響就業,消費增長又是一個比較慢的過程。所以,當前,中央政府一方面希望擴大消費,另一方面的客觀情況是,短期內擴大消費難度很大。所以,政府需要一方面在短期內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從中長期發展和規劃來看,需要從現在開始,花更多精力來調整宏觀經濟收入分配格局,使得居民收入在整個收入水平中的比例進一步上升,而不是政府和企業的收入占得更多。
另外,要把GDP增長和就業增長的關系搞清楚,明確就業增長比GDP增長還要重要。同時,在財政范圍內,不論是調節稅收還是給予補貼,要為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扶助。
擴大內需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還要更多依靠市場。通過政府投資鞏固私人投資的信心,通過減稅減息降低私人投資的成本,通過放松產業管制擴大私人投資的空間,從而吸引更多私人投資進入到擴大內需的事業中去。
張曉晶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研究員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