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張曉晶
引言:
內需的根本在于消費。政府一方面在短期內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需要花更多精力來調整宏觀經濟收入分配格局,使得居民收入在整個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進一步上升。
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央也曾經大規模投資以擴大內需。而此次擴大內需的大背景,與1998年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亞洲金融危機基本是亞洲地區出現問題,中國主要是局部受到影響,可以選擇的拯救方式相對比較多,比如出口等,而當前,金融危機已經擴展全球,全球經濟下行,外部壓力比1998年時大得多。
與現在相比,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要更緩慢一些,而經歷過10年充分的對外開放,取得很多成績的同時,因此而承擔的發展風險也變得更大一些。從總體情況來判斷,當前的危機肯定要比1998年時嚴峻得多。
而從政策規模上來說,這一次4萬億的投資規模要遠大于1998年,反應速度也比1998年時快得多。可以說,這次的投資重點,是更多強調了民生和就業問題、投資落實、投資實際效果以及投資效率。甚至在投資4萬億的政策還未出臺時,就有研究者提出,擴大內需一定要與科學發展觀相協調,要注重效率,真正改善民生,而不僅僅是提升GDP數字。1998年,應對大規模金融危機的經驗還比較少,對有些問題考慮就不是很周全。
突擊花錢是否會放緩我國經濟結構轉型,這個問題大家都很關注。其實,這也就是怎樣在保增長和科學發展觀之間尋找平衡的問題,這對于政府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涉及到短期的宏觀經濟穩定和中長期改革以及制度推進問題。應該說,政府已經努力在尋找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希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關注經濟和產業結構的改善與轉型。可以看到,基礎設施建設之外,已經有很多措施旨在結構調整方面,比如對于社會保障、醫療、中低收入階層的工資調整等方面的關注。當然,也有一些政策似乎與結構轉型不太相符,比如提高出口退稅率。但正如中央領導人所指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條就是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當前狀況下,短期內拯救經濟也非常重要。
對于世界來說,中國的擴張性政策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前段時間,筆者在香港與眾多國際經濟專家交流,他們普遍認為中國這樣的措施對于拯救世界經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火車頭,中國采用這樣一個刺激性的計劃拉動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來說本身就是貢獻。另外,投資和進口的增長有著高度一致性,擴大內需的同時肯定要擴大進口,即使進口速度不是很快,對國外原材料等的需求也會有所上升,這其實是從拉動其他國家外需的角度,對世界經濟做出了貢獻。
客觀來說,4萬億資金的監管有很大難度,資金使用出現問題幾乎無法避免。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公共投資本身就存在這樣的弊端:缺乏效率以及容易滋生腐敗。前段時間,有各地的交通局長接連下臺,與之前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不無關系。
需要關注的還有未來的財政風險。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可能會從三個方面加大財政風險:1)導致中央財政赤字上升,兩年中央要出1.18萬億。這些錢從哪兒來,肯定要發債,從而產生財政赤字。2)導致地方負債上升。目前地方政府已有大量負債(約有8000-10000億)。目前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土地財政)沒有了,財政狀況更不如前。而同時,4萬億的投資計劃,地方政府跟進至少在三分之一左右,這使得地方政府的負債進一步上升。3)銀行壞賬進一步上升。我們估計這4萬億的投資計劃也需要銀行的配套資金(和98年一樣),而公共投資可能存在的無效率(包括一些項目未成熟就倉促上馬),會導致銀行壞賬率上升。除了這些,再考慮到社保欠賬、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等,綜合起來,國家的財政風險會更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