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成品油價改偽闖關(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4日 14:05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成品油改革偽市場化

  即使理順了成品油定價機制,也并不意味著中國就能實現成品油市場化定價。

  幾乎所有受訪的專家均認為,只要還需要三大國有石油巨頭在國際原油資源爭奪戰中保持競爭力,就不能放棄甚至削弱它們的壟斷地位。壟斷機制下,再加上政府定價扭曲成品油價格,非國有煉油企業很受傷。

  根據中國加入WTO協議,中國承諾加入后第一年即允許非國家指定專營貿易進口原油720萬噸,每年遞增15%。中國政府確實履行了承諾,但為何非國有煉油企業仍然叫喊著沒有油源呢?

  據《證券市場周刊》了解,政府通過兩大許可制度壟斷著中國的原油進口:一是“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經營資質”,從2002年至2007年,國家商務部分五批給21家企業頒發了該資質;二是“配額制”,雖然原油的國營進口貿易配額限制已經于2004年取消,但非國營進口依舊實行配額管理。

  其實,即便允許非國有煉油企業進口原油,也只是為了在表面上履行加入WTO的承諾,該部分進口的原油依然是在體制內運行,根本談不上市場化銷售。1999年,國務院38號文件規定,國內各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中石油、中石化的批發企業經營,各煉油廠一律不得自銷。

  為了保證“滴油不漏”,政府設置了特殊的“防火墻”:國有煉油企業必須持有中石油、中石化出具的排產證明,海關才會發放原油進口自動許可證明。目前,兩大集團基本不可能給體制外的煉油企業排產證明。也就是說,這些煉油企業的成品油最后必須返銷給兩大集團,收歸國有后再由兩大集團銷售,類似于低利潤的貼牌代工。

  在高油價時代,即便非國有煉油企業能夠通過“關系”得到國家監控之外的“體制外”原油,由于與成品油價格倒掛,在國內也無利可圖,成品油只得出口獲取利潤,進一步加劇國內“油荒”。

  沒有“關系”的非國有煉油企業,只能寄望于進口有利潤空間的燃料油,在夾縫中生存,因為在成品油中,只有燃料油實現了市場化運作。但目前民營煉廠燃料油產量只占據全國成品油產量的5%左右,而且還在逐年下降,這更加讓人擔憂非國有煉油企業的未來。

  可疑的壟斷功效

  所謂三大國有石油巨頭為了在國際原油資源爭奪戰中保持競爭力,必須保持它們在國內市場的壟斷地位,這一理論產生的結果并不盡人意。

  不僅掌控了原油成品油的生產環節,在銷售環節,三大國有石油巨頭也在擴張。一個事實是,從2004年開始,成品油價格批零倒掛,加油站賣得越多虧得越多,而中石油和中石化卻利用時機高價收購社會加油站,加快布局。

  雖然高度壟斷,但中石油、中石化的業績并不理想。查閱2006—2008年的國際三地(紐約、鹿特丹、新加坡)年度成品油出廠加權均價,發現除2008年國際市場柴油年度出廠加權均價高于國內市場外,其他年度均價都低于國內。2006年國內汽油價格甚至高出國際價格8.2%,柴油高出4.2%。同期,中石油、中石化的經營效益都低于國際同類石油公司,甚至低于新興市場中效益最差的泰國國家石油管理局。

  合理的解釋,或者是國有石油企業的壟斷地位導致管理能力低下,經營效率差;或者是因為成品油價格受限影響了國有石油企業的產量。這更加說明,成品油價格需要充分的市場競爭,所謂三大國有石油巨頭為了在國際原油資源爭奪戰中保持競爭力,必須加強它們在國內市場的壟斷地位,只是個偽命題。

  但中國石油體制的高度壟斷性注定了中國成品油價格改革的偽市場化。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曹玉書曾表示,成品油改革要分三步走,首先是改革成品油的價格形成機制;其次是切實放開批發環節,在對外開放之前先對內開放,改變由兩大集團公司集中批發的現狀;最后要逐步放松對油源的控制,在石油進口環節真正實行競爭。

  不幸的是,這一天何時到來,沒有人能給出時間表。-

  飽受指責的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

  中國成品油價格接軌的前提是,價格構成上應先與國際接軌,只有同是稅后價格的成品油價才具可比性。目前,國際上已經有130多個國家征收燃油稅。不考慮經濟危機因素,中國開征燃油稅的難度在于,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在相對歷史最高位,加稅后與國際含稅價格相比,價差將進一步擴大。

  具體到成品油價差,據了解,美國在原油價格55美元時,成品油已降至相當于人民幣3元/升,若加上30%的燃油稅,價格也僅3.9元/升,相對于我國90號汽油目前不含稅優惠價格5.6元/升來說,價差已十分巨大。更不用說現在國際原油價格已經跌至40美元/桶水平。

  有專家認為,美國的單一價格不可比,應該參照更多地區的可比價格。即便如此,價差也顯而易見。

  我國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歷經計劃低油價定價體制、價格雙軌制、計劃內外高價格并軌等幾次重大改革,發展至目前的政府指導零售中準價的方式。由于政府定價導致問題重重,相關政府部門及利益群體飽受爭議。

  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始于2001年,核心是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價格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當國際油價上下波動幅度在8%的范圍內時保持油價不變,超過這一范圍時由發改委調整零售中準價。燃油稅及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消息爆棚當日(11月20日),國內汽油出廠價格比三地均價高出105%;柴油價格比三地均價高出52%。

  無論如何,國內外成品油出現如此高的價差,為成品油改革創造了阻力較小的好時機,同時也說明國內外價格接軌不可能一蹴而就,除非政府強制國內成品油一次性降價50%,然后開征燃油稅,再進一步討論價格接軌的問題。從目前情況來看,這種可能性不大。

  2006年10月,發改委及三大石油公司負責人召開成都會議,商議實施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擬以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再綜合國內煉油行業平均成本、平均利潤后,確定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業內俗稱“原油定價法”。

  該方法一經推出,當即便有發改委部門內部官員提出反對意見。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某官員曾表示,“我國成品油市場 尚未十分成熟,成品油批發市場競爭主體不多,如果現在就完全放開,勢必形成少數企業壟斷控制,聯手賺取超額利潤。”

  此后,國際原油價格一路走高,成品油改革再一次坐失良機。在油價大幅波動的時代,相關定價部門及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原油成品油價格倒掛時,中石油、中石化等煉油企業怨聲載道;原油價格大幅下跌,而成品油價格仍舊高企時,又引發社會用油單位強烈不滿。國家發改委屢屢被各方問責,因此一有機會便率先提出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

  鏈接:新定價方案分析

  一些媒體刊登了關于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有關信息。方案的主要內容是:(1)在不同的原油價格水平下,實行不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方法;(2)將現行成品油零售基準價格允許上下浮動的定價機制,改為實行最高零售價格,并適當縮小流通環節差價。將原允許企業根據政府指導價格上下浮動8%降為4%左右,折成額度取整確定;(3)在一個月內國內成品油最高零售價格的調整幅度累計不超過800 元/噸;連續三個月內調整幅度累計不超過1600元/噸。同時,新方案規定,當國際原油價格低于80美元/桶,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同步調整;當國際原油價格高于80美元/桶時,扣減加工利潤率計算國內成品油調價額;當國際原油價格高于130美元/桶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另行確定。

  新方案仍是遵循了當初油改后的原油成本定價法思路,但又有了新的擴充。新方案意味著中國跟蹤國際油價的方式發生根本改變,能更好地解決煉油企業虧損的問題。不過,成品油價由政府指導的思路并未發生改變。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訂制滾動快訊,換一種方式看新聞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