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轉型的調整難度不容低估。中國企業經歷了一個較長周期的擴張,很多企業沒有面臨過轉型的壓力,缺乏應對周期波動的經驗。近期,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羅奇分析,美國經濟此次的大幅波動,是從“工業產業”轉向“資產產業”、從“工業社會”轉向“風險社會”、從“傳統儲蓄”轉向“資產儲蓄”的轉型失敗,才導致了如此大的波動,是對轉型失敗的一次總調整。但美國的調整速度還是相當快的,實體經濟依然在增長。相比之下,中國的不少企業,例如房地產業企業,成長環境相當好,就像溫室的花朵,要轉型可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調整成本。
在轉型方面,有不少成功和失敗案例可以借鑒。中國臺灣和日本高雄在低附加值產品出口增長時期十分繁榮,但因為不能適應轉型壓力,日益邊緣化。所以,不少研究機構把轉型失敗說成是“高雄化”。日本的轉型經驗相對來說更為正面些,在日本經濟快速成長初期,也是主要依靠低附加值產品出口。但是,中間也經歷了一個明顯的轉型,日本很多優秀企業管理和技術的進步,正是在這個時期涌現出來的。日本完成轉型之后,又經歷了一個所謂的“第二次春天”,再次經歷了持續時期很長的增長。
擴大內需是必經之路
下一步的宏觀政策,擴大內需和促進經濟轉型應當會成為兩條關鍵的政策主線。
從國際市場看,中國對美國和歐洲出口下滑,要防止經濟過快回落,擴大內需是必經之路。改革開放初期,國民儲蓄(政府、企業、居民)中,居民儲蓄所得占國民收入比例是較高的。近十年,居民儲蓄所得占國民收入比例穩中趨降。因此,隱含的政策含義很清楚,就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降低政府和企業的儲蓄,增加居民所得,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如果沒有這些實質性措施,內需的擴大很難取得實質性效果。
要降低政府儲蓄,財政政策比較典型的是減少經常性開支。同時,減稅應該是重點,比如消費稅轉型,原來擔心稅前抵扣會導致企業大幅投資引發經濟過熱,現在經濟進入回落階段,這個顧慮就不復存在。從企業角度看,降低企業儲蓄需要強調分紅,同時,調整企業結構,打破壟斷。當前,中國企業的利潤貢獻結構呈現非常顯著的特征,上游壟斷企業集中了相當大比例的盈利,中下游企業則面臨十分激烈、同質化的競爭,需要作出調整。
面對當前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不應當對中國經濟過于悲觀。應該說,從全球經濟體系的比較看,中國是當前最有條件應對全球金融動蕩和流動性枯竭的國家。中國有強大的國力,雄厚的財政實力,龐大的外匯儲備,以及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和龐大的內需市場。
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順利度過轉型期,進入一個以內需、技術進步作為經濟主要推動力的時期,也進入一個新的、持續較長時期的增長階段。轉型期必定存在陣痛,猶如汽車轉彎時須減速,轉換新的發動機需要磨合一樣。但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不可能總是與越南、馬來西亞比誰的產品更便宜,我們必然要與韓國、日本比誰的產品質量更高。
房地產、汽車和信息技術往往是擴大內需比較好的增長點,中國要重新啟動這幾個增長點,還有一些難題需要克服。比如,當前的房地產價格已經經歷了快速上漲,正在進入調整期。要再次擴大房地產市場,需要消費能力的積累。
從發展趨勢看,還要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劃分,政府更多承擔中低價房和經濟適用房的建設,高收入階層則主要通過市場購買來完成。如果經過分類后,對房地產價格的直接管制就沒有太大必要。到時候,房地產行業可能會重新活躍,但并不能表現為房價大幅上漲,中低價房的消費會成為亮點。
另外,由于三鹿奶粉事件,必然會促使公眾更關注食品安全,促使企業保證產品質量。這需要放松對食品價格的管制,在奶粉中加入有毒物質,無論怎樣懲罰都不為過。但是,還需要分析深層次的原因,除了食品監督方面的缺陷外,少數公司的牛奶賣得比礦泉水還便宜,走的是低價格競爭、不顧及質量的路線。所以,需要放松價格管制,強化質量監督,鼓勵企業技術進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