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不缺資金,缺的是信心
在金融風暴中,中國是綠洲之一,目前擁有1.9萬億外匯儲備,國際資本中除一些需回國救火外,逐利的它們不會大規模撤離中國。因此,目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在減少,貶值的壓力也不大。中國的企業對此要有信心。
A股的低迷并非因為中國缺少資金,而是由于市場缺乏信心。對于市場關注的“大小非解禁”,其實許多國有控股公司減持欲望并沒有市場擔心的那么強烈,我們不必對大小非問題過分敏感,而應更多地關注企業的內在價值。
處于調整期的經濟也有不斷成長的企業,因此如果我們不讓新企業在此時以更理性的價格上市,則資本市場只會成為一潭死水,不利于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發展,最終遭受損失的會是廣大股民。
目前,我們要調整股票分紅的稅收政策,強制上市公司分紅,讓投資人可以識別有價值的企業,這才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礎,也是增強投資者信心的基礎。
許小年
自由市場出現危機但不是終結
對于此次的金融危機,我得到的初步結論是,自由市場出現了危機,但卻不是終結。從歷史上看,1929年的大蕭條要甚于今天。大蕭條沒有終結自由市場,這一次的金融危機也不會終結自由市場。
我們從中吸取的教訓是,要加強監督,但不會回到中央監管上來。總體看來,1929年的大蕭條是因為政府錯誤地緊縮銀根,從而導致流動性短缺。這一次則相反,是美國釋放了太多的流動性,導致了房地產泡沫。所以,這次明顯是政府失靈,而非市場失靈。
中國經濟將出現U形走勢
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外部需求已經熄火,國內投資也正在減速,唯一剩下的就是國內消費。
但國內消費的情況也不太樂觀。自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就處于不斷減小的趨勢中。從近期來看,該比重也從2000年的46%下降到了2007年的35%。此時刺激消費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忽視消費的時間太長了。
同時,我們面對的一個尖銳的問題是,一旦中國經濟進入到中期增長時代,就業問題將會更突出。相比于大多數發達國家2%、3%的GDP增長率,中國10%的增速卻仍感覺就業形勢嚴峻。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結構長期失衡。過去以投資為推動、以外部市場為導向的增長模式使中國的產業過分集中在制造業上,而制造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真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服務業。
我們的服務業之所以落后是因為過度管制。中國的金融服務、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媒體娛樂,無不處于政府的嚴格管制之下,準入壁壘高聳,資源無法自由流入。目前,內地70%-80%的中小企業沒有金融服務,5億多農民也基本沒金融服務。若中小企業和農村的金融服務發展起來,則其解決就業的潛力是非常大的。
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將出現U形走勢,我們會在底部待相當長的時間,然后再上來,但中國經濟的未來還是可期的。我們在U形的底部停多長時間,取決于我們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速度。相較之下,歐美有可能是V形,而日本則是L形。
(理財周報記者 王小靜/采訪整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