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理財周報特約 吳曉靈 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 許小年 中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金融危機不會終結自由市場。
世界金融危機已經向實體經濟蔓延。各國政府和央行聯手行動,是否管用?在美國去杠桿化的過程中,中國需要采取怎樣的貨幣政策及經濟措施方為上策?
為此,理財周報記者專訪了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靈和中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許小年,并結合其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第二屆銀行家高峰論壇上的演講,為讀者作獨到的解讀。
吳曉靈 救市措施效果顯現尚需時日
各國政府和央行已經紛紛聯手行動,采取降息、注入流動性、擔保本國銀行居民存款、剝離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等措施,但效果顯現尚需時日。
目前,導致CEO、CDS價值跳水的根源尚未消除,3000億美元補助房貸借款人、7000億美元部分用于收購銀行不良資產,這些都不知道能否使次貸違約率大幅下降。
金融業偏離實體經濟的問題短時間難以解決,目前我們尚未看到美國新的增長點。
危機暴露出監管體制存在著問題,國際貨幣體系也存在著問題,但短時間世界難以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而全球股市的波動,就是對以上不確定性擔憂的反映。
貨幣政策以穩定為宜
中國金融業和中國經濟的特點決定了中國政府的應對措施與各國政府有所不同。中國的居民和企業不必和美國做簡單類比。中國其實沒有能力拯救世界,也不可能抄底。中國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對國際金融信心恢復的最大貢獻了。
中國經濟正處于經濟周期的下行區間,即使沒有世界金融危機,也會有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的問題。危機的爆發加快了這種調整和轉型的速度和緊迫性,但我們不必過分悲觀。
目前國內國際形勢復雜,中國的貨幣政策應以穩定為宜。美聯儲在通貨膨脹壓力下被迫調低利率,這雖然違背常規,但目的是為了拯救金融體系。而目前中國的金融體系沒有問題,這種情況下,負利率政策對通貨膨脹的抑制和經濟的平穩發展都是不利的。
目前,我們解決經濟問題不要過多地依賴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信號已經釋放得足夠了,現在我們應出臺更多的財政政策。
相關報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新浪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