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1月9日電 題:宏觀經濟政策重大調整傳遞了哪些新信息?
“新華視點”記者 趙 承、張旭東、劉 錚
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的背景下,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十項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的措施。那么,這次宏觀經濟政策重大調整傳遞了哪些新信息?
發出保增長的強有力信號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是促進科學發展的首要目標。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具體措施,中心目標在于“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受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等影響,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9.9%,增速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第三季度回落到9%,增速面臨進一步下滑的風險。
財政政策從“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從“從緊”轉為“適度寬松”,就是要以提振內需彌補外需的不足,防止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今后兩年多時間內約4萬億元新安排的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最為直接。
“這一系列政策調整,釋放出‘保增長’的強烈信號。政府投資將會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市場信心將會進一步恢復,我國經濟完全能夠保證平穩較快增長。”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認為。
事實上,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今年年中國家已將宏觀調控任務調整為“保增長、控物價”。當前,“保增長”成為最重要任務。
擴大投資規模與優化結構并重
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意味著在1998年我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再度啟動。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沖擊,我國于1998年宣布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增發長期建設國債,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穩定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后來針對投資過熱等問題,于2005年轉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
此次財政政策從“穩健”轉“積極”,意味著我國將再度加大財政支出,擴大投資規模,其政策力度大、效果直接,能有效刺激經濟。
十項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可以看出,這次積極的財政政策不但著眼于拉動經濟增長,更強調了夯實基礎、保障民生,體現了擴大投資與優化結構并舉。此舉既是解決當前問題的應急之策,更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長遠之計。
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合理擴大信貸規模
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也是我國十多年來在貨幣政策總稱中首次使用“寬松”的說法。此舉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就是要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同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相關報道:
相關博客: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