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爭議中國房價是否出現拐點 > 正文
李堅
日前,西安市出臺《關于恢復房地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定,從2008年9月4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對購房戶按購房款總額,分1.5%、1%、0.5%三個等級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據9月7日《新京報》)。
上個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經濟述評稱,目前無論從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層面還是需求層面,都不支持房價持續高漲,而且房價的理性回歸沒有到位。為什么官方的調查都顯示房價仍處于高位,而一些地方政府為何又出臺政策鼓勵和促進房地產交易?
歸根到底,房屋銷售越多、銷售房地產價格越高,該價格中的土地成本所占的份額就越大,土地出讓價格就越高,地方政府“獲利”越多。也就是說,房價問題更多是統一地價的問題,地價影響占很重要的地位,如何控制地價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而地價的上升說明政府的財政政策有問題,現在基本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是分稅安排,地方負擔很多支出的義務,收入來源相對匱乏,于是土地的拍賣就變成地方政府投機財政來源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在有限的供給面前,地方政府的動力是推動地價提高。
上述推斷揭示了這樣的尷尬:即政府已經被捆綁在“高房價”的戰車上,欲罷不能,自然不希望房市低迷。那么,能否探索另外一種可持續發展之路,來解決這一尷尬?其實,將地價從房價中剝離出去,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措施。由于取消了開發商在土地升值上的預期收益,使得開發商可以專注于企業在房屋設計、建造上的精力,可以通過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升企業經營素質來達到房產市場的公平競爭;地產開發與房產開發相隔離,實現了地產投入與產出的價值對等;地價從房價中剝離,使得政府更易于對房產市場的結構進行調整和房屋價格進行調控。如此一來,房價上漲或者是下跌與土地收益關系不大,一些地方政府自然也就沒有動力去“鼓勵”房屋交易,去推動房價上漲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