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邱曉華:掌控當前經濟形勢的政策建議(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9日 13:45  環球外匯網

  需要指出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正成為新時期發展的新要求,它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是利好的,有利于擺脫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硬約束。但就短期來說,轉變發展方式不是免費的午餐,必然要求付出一定的代價。這種代價,就是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長受到限制,一些涉及資源、環境更多的發展領域設置的市場門檻更高,由此帶來發展成本上升,短期內將影響一些領域的生產、投資,影響一些經濟增長速度。因而,對可能伴生的階段性失業加劇、消費和投資需求減弱、CPI上升、社會心態不穩等問題,也應當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及早做好應對工作,把經濟轉型的代價控制在最低的限度。

  2008年的中國經濟走向將主要取決于對宏觀調控政策的把握上。如果調控力度、時機把握得當,各項政策相對配套,不出現傷害微觀領域基本活力的局面,我們就可以避免宏觀大的波動。如果有關調控政策持續收緊,就有可能引發本輪經濟周期出現過早觸底的危險。

  現在的關鍵是,在財政政策上要在穩健基礎上,適當加大積極支持發展的力度;在貨幣政策的運用上,要在從緊基礎上,適當增加靈活性,防止收縮過緊;在外貿政策上要注意保持鼓勵出口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適當增加激勵性。要注意避免出現政策性收縮效應與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效應重疊,以至放大波動效應,形成過大的經濟下滑慣性。這是需要政府竭力防止的。

  出現高度通脹的可能性較小

  今年以來,市場物價持續上漲,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一度曾攀升到8.7%,引來各方面的更多關注。此后漲幅雖有所波動,但基本處于7~8%的高位運行。1~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7.9%,表明中國的通脹水平已經由低度向中度發展,全年實現4.8%的預期目標是很困難的,但連續出現10%以上高度通脹的可能性也不大,估計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在6.5~7%之間。

  本輪通脹的特點決定了通脹的變化將會是平緩的、階段性的、可控的,不大可能是急劇性的變化,也不會是持久性的、不可控的。本輪通脹成因表現出需求拉動、成本推動和國際輸入影響的特點,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與以往不完全相同。需求拉動可能是急劇性的變化,但成本推動很可能是逐步的、漸進的,不可能是急劇性的變化;國際輸入的影響可能是突發性的,但不大可能是持久性的。按照目前國內的經濟社會條件,物價上漲也是可控的,即可以控制在各方面可以承受的范圍,能夠避免出現超過10%的高度通脹。

  從發展趨勢看,推動漲價的因素正在發生新的變化。雖然潛在漲價壓力還不小,但主要不是來自國內需求膨脹的因素,漲價的壓力更多的是來自于成本因素和國際輸入因素。而消除這些因素的影響,客觀上還需要有個過程,不可能短期內迅速見效,估計中度通脹狀態還將繼續維持一段時間。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治理通脹的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兩種傾向:一是,缺乏國際視野,還是局限于國內問題,關起門來就通脹論通脹,忽視本輪通脹的國際性,影響國內經濟的較快發展,以至出現中國為世界通脹吃藥,付出過大的代價;二是,缺乏綜合措施,還是局限于單純緊縮貨幣政策,僅把控制需求作為主要手段,忽視財政政策和外貿政策,影響社會需求的穩定增長,以至出現微觀經濟發展的環境持續惡化,加大社會的成本壓力,加劇供求的失衡矛盾。

  總之,防止物價上漲過快的政策立足點,要更多地放在改善供給、優化結構、完善機制上,更多地放在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上,而不是放在單純的緊縮貨幣需求上。這就要求政府要在堅持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同時,更多地運用財政補貼、減免稅收等手段,切實幫助企業和個人消化成本和價格上漲的壓力;更多地運用富裕的外匯儲備加大進口力度,通過增加國際資源來控制國內價格上漲。也就是說,要把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與較為積極的財政政策結合好,把國內調控與國際調節結合好,把總量調控與結構優化結合好,把需求調節與供給調節結合好,把行政調控與制度改革結合好。牢牢把握住一個基本的原則,這就是防止和治理通脹,不宜以過度加劇失業矛盾為前提,不宜以犧牲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為代價,而是要在發展中治理通脹,在增加就業中把物價漲幅控制在各方面可以承受的范圍。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我要評論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國有我一份力!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