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露
7月份宏觀數據在稍有些出乎市場意料的情況下“出爐”了。CPI(消費者價格指數)低于市場預期回落到6.3%,但PPI(生產者價格指數)卻從6月份的8.8%一路飆升到10%,達到12年來新高。
CPI與PPI倒掛開始成為中國目前通貨膨脹演變的新趨勢,這將使得中下游企業利潤進一步擠壓。
8月12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認為,在物價管制下,PPI不傳導到CPI將只是名義上的,“它會減少產品供應量,表現為另一種通脹:隱性通脹,現在中國的隱性通脹壓力較大。”
他強調,應該堅持從貨幣角度、探索貨幣總量的運動規律來分析物價總水平,“僅看CPI是沒辦法認清通貨膨脹的。”在此邏輯下,他建議,貨幣絕不能松,與其松貨幣不如松物價管制,中國需要運用更靈活的結構政策來開發經濟增長的潛力。
價格管制歪曲價格信號
《21世紀》:剛剛公布的7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PPI)跳升到10%的高位,這是12年以來的歷史新高。但同時,居民消費價格(CPI)卻回落到6.3%的低位。我們該如何認識在中國的經濟環境下,PPI到CPI的傳導機制?
周其仁:實際上這個問題是問,有些成本漲了,多大程度可以轉嫁到最終產品上來,讓消費者買這個單?這取決于市場上的競爭狀況。如果產品和產品之間競爭非常激烈,完全可能PPI漲了但最終產品不漲,而如果你的競爭對手少,你就有能力把成本上漲轉嫁給消費者。CPI主要反映消費品供應情況,那么看這個產品市場的競爭情況和生產這些產品的要素市場競爭情況,分析這兩個市場的相對競爭程度,就分析出所謂傳導。
但在我們目前的價格管制下,這個分析有些困難。因為即使你沒有什么競爭對手,你可以漲價,消費者也買,但有管制,漲價就是違法,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可以說PPI不會傳導到CPI。
《21世紀》:這對我們判斷真實的通脹形勢產生了什么困擾?盡管CPI回落了,但我們到底該如何認識目前的通脹壓力?
周其仁:上面提到的PPI不傳導到CPI的情況只是一種名義上的,它會在數量上減少供應量。因為你想,如果成本上升,但又不能提價,企業利潤就會一再擠壓,他還會從事這個生產嗎?最后表現為另一種通脹:隱性通脹,也就是價格沒動,但供應量沒有了。
中國現在存在著隱性通脹的壓力,這從煤電油運的緊張可以觀察出。所以說,應該從哪里看中國的通脹壓力?我認為應堅持從貨幣角度去分析物價總水平。
如果市場中有過量的貨幣存在,我們就需要很好地認識、探索貨幣的漫游規律。中國的貨幣存量還是很大,廣義貨幣總的存量與年度GDP的比例差不多是全世界最高的。雖然這不是說一下子就發作,但這個力量總是在經濟里面,當這個量移動的時候,就要特別當心。
所以,僅僅分析CPI是沒有辦法認清通貨膨脹,還是要看貨幣總量。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