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評論 > 質檢總局遭遇反壟斷第一案 > 正文
《反壟斷法》已于8月1日正式生效。對于這部歷經13年、有著“經濟憲法”之稱的法律,無論是學界還是坊間,期望甚高。
就在公眾紛紛猜測誰最有可能成為《反壟斷法》第一被告的時候,8月2日的《新京報》似乎為我們揭開了這個有趣的謎底:1日,北京四家防偽企業將國家質檢總局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國家質檢總局在推廣“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的過程中,違反了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屬行政違法,涉嫌行政壟斷。該案可能成為反壟斷法實施后第一件提起訴訟的案件。
令人遺憾的是,鐵路、電信、石油等幾大行業的國有壟斷企業未曾擠上“第一訴”的班車;讓人驚奇的是,四家企業竟然聯合將國家質檢總局給“依法”告了。事實上,行政壟斷之禍的確遠甚于一般性經濟壟斷。因為行政壟斷是濫用行政權力干預經濟的行為,往往與經濟利益緊密相連,容易滋生行政權力尋租行為,大多糾結著廣被詬病的行政腐敗。
企業為什么要告國家質檢總局?因為從2005年4月開始,國家質檢總局不斷推廣一家名為“中信國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企業經營的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的經營業務,將電子監管網的推廣與中國名牌、免檢產品等評選掛鉤,并規定一些產品不賦碼入網不得銷售。企業加入這一系統,每年一般需繳納600元的密匙費,而普通市民通過手機查詢,每次也需繳納0.2元的短信費。于是,企業認為:一方面,國家質檢總局強制推廣電子監管網經營業務,嚴重損害了防偽行業各企業參與市場公平競爭的權利;另一方面,極大地增加了企業和消費者的負擔,且加印監管碼的做法對食品安全幾乎起不到作用,根本沒涉及生產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
這份訴訟理由讓公眾不免聯想到剛剛風靡全國的“江西永修縣實行酒類貼標管理”一事。兩相比較,似乎還多有相似之處:一是創意雷同,二是操作手法雷同,三是收費思路相似,四是解釋理由類似。只不過一家是高科技的“密匙”,一家是低水平的手工勞動。當然,也許國家質檢總局還另有深意,一般人無法辯識罷了。公眾當然相信政府部門肯定是一心反壟斷的,起碼是心向《反壟斷法》的,因此,國家質檢總局需要回答幾個問題:一者,其行為有沒有利用行政權力實際上確立了電子監管網的經營者——中信國檢的壟斷地位?二者,一些企業指出,國家質檢總局信息中心是中信國檢的股東之一,強力推行電子監管網的背后,可能摻雜商業利益,國家質檢總局能否自證清白?
四家企業將國家質檢總局推向了反壟斷的前臺,這必將是一堂生動而正面的普法課。《反壟斷法》八章57條的法律條文中,有8條直接指向行政性壟斷。行政壟斷具有雙重法律性質,它不僅與經濟性壟斷具有相同的法律性質,即限制、排除了市場競爭,造成了經濟效率的下降并對消費者的福利帶來了損失,本質屬于壟斷行為——還是濫用行政權力的行為,屬于行政違法行為。根據《反壟斷法》中所規定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或者變相限定單位或者個人經營、購買、使用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國家質檢總局很有必要解釋一下自身行政行為如何與《反壟斷法》相諧相生。(宋桂芳)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