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沒長“牙”,如何能咬壟斷者
◆周義興
8月1日是我國 《反壟斷法》實施的日子。隨著這一天的臨近,很多企業尤其是占有行業壟斷地位的跨國公司紛紛應對,有的對自己系統的商務貿易開展突擊檢查,有的進行內部規制和法律培訓,有的企業甚至已開始研究“誰可能成為中國反壟斷調查的第一被告?”《反壟斷法》的實施究竟會給企業帶來什么影響呢?
其實,隨著《反壟斷法》實施日的臨近,國內社會因為該法的配套實施細則至今無一現身,以及該法“三分天下”的反壟斷權力的體制格局,就已經使社會對這部反壟斷法的實施,特別是對行政壟斷的約束有效性前景產生了擔憂。對此,只要看看國內的具體市場格局現狀,這樣的擔心真的也不能說是毫無來由的猜想。
因為,與國外發達市場由自由競爭形成的壟斷不同,國內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一開始是由計劃經濟轉軌并由行政權力為主要動力的。可以說在這30年的經濟改革過程中,一方面,國內的經濟市場化進程已經有了很大,有的甚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方面,因為源于行政權力的推動,在多年的改革過程中,一些行政部門也逐漸依仗自身的權力形成了自身的部門利益,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市場壟斷利益集團。這么多年的改革中,不但石油、電信及水電氣等行業的壟斷利益沒受到觸動,相反,其壟斷地位還有所強化,權商關系就可見一斑。因此,人們也往往將此類市場壟斷現象稱為“行政壟斷”。而現在,人們又看到,面臨《反壟斷法》實施之際,市場翹首以待中的配套細則竟還無一出臺。所以,出于歷史的經驗教訓,人們也不得不將此懷疑為是又一次的 “利益集團”作為的結果。而沒有具體執法細則的反壟斷結果會怎么樣?以“沒有牙”來比喻應該是不會為過的。
其實從反壟斷的指向來講,說穿了就是一句話:反壟斷的目的就是促進公平市場競爭與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就此對照,從已有國內現有市場狀況看,誰也不能否認的是,國內市場所存在的壟斷行為,由競爭所形成的壟斷鮮見,而大量的是權商合一的行政壟斷。換句話說,目前國內壟斷,大多與形形色色的行政權力有著這樣那樣的利益關系。這樣的壟斷應該怎樣反?如果沒有獨立于利益關系之外的制度,無疑就等于是“自己做自己的法官”,而這還可以說是真的反壟斷嗎?如果沒有被社會所認可和信服的公正、公平、公開的反壟斷細則出臺,反壟斷結果不但不會樂觀,并且在具體實施中十有八九也會是“沒牙”的。
結論應該很清楚,在國內,真的反壟斷,就首先要反行政壟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