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確判斷物價上漲和宏觀經濟走勢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1日 08:14 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處在一個新關口。面對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和國內物價上漲較快的復雜局面,宏觀調控的主要取向應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過快上漲,同時也要避免“硬著陸”,防止經濟增長速度回落過大。在這種背景下,正確判斷物價上漲和宏觀經濟走勢,對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 要意義。 新一輪物價上漲的成因和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過兩次嚴重的通貨膨脹:第一次是1988年至1989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分別達到18.8%和18%;第二次是1993年至1995年,CPI分別達到14.7%、24.1%和17.1%。2007年開始的新一輪物價上漲與前兩次相比,在體制環境、經濟開放度、總供求格局等方面有著很大不同。這一輪物價上漲更為復雜,既有需求拉動又有成本推動,既有國內原因又有輸入型通脹影響,是多種因素疊加引起的。其主要特點和成因是: 農產品價格上漲為主帶動的價格結構性上漲。2007年CPI走高開始于年初糧食和食用植物油漲價,加速于5月份豬肉價格突發性上漲,全年上漲4.8%。其中,食品價格漲幅達12.3%,影響CPI上升4.1個百分點。2008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漲8%,增幅同比高出5.3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1.4%。4月和5月CPI同比分別上漲8.5%和7.7%,其中食品價格同比分別上漲22.1%和19.9%,仍然是主要因素。這一輪農產品漲價,除了一些短期因素(如去年生豬發生疫病、今年初遭遇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等),主要是受中長期因素的影響。一是從1997年至2006年,CPI累計上漲9.5%,平均每年上漲不到1%,尤其是農產品價格多年處于較低水平,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農產品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必然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二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其結果是:一方面耕地逐年減少,2002年以來全國耕地面積凈減少8820萬畝;另一方面城鎮人口不斷增加,2002年以來城鎮人口每年增加近兩千萬人,加之隨著人民收入持續增長,對農產品(尤其是畜禽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不論從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耕地有限、農業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大、農產品需求有一定剛性等決定了農產品價格由劣等條件的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決定)看,還是從農產品供求規律看,這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都是必然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表明,農產品價格逐步上升,從而使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逐步縮小,是伴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可避免的長期趨勢。這個過程也是我國必然要經歷的。問題在于,由于前些年農產品價格一直穩定在較低水平,使矛盾逐漸積累、集中爆發,以至于去年以來食品價格上漲過快,對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影響較大。因此,必須采取有力措施抑制價格總水平的過快上漲。 輸入型通脹對國內價格的傳導和影響。近幾年國際市場上原油、糧食、鐵礦石等初級產品價格大幅攀升,而我國對石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的需求大幅增長,對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國內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鋼材等漲價主要受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影響,輸入型通脹的特征明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