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從越南的金融困境中我們可以學到什么(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9日 02:38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關鍵在于封閉金融投機的敞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大致可以得到這樣幾點結論:

  第一,與發生在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一樣,越南此次金融動蕩主要也是因為資金流入過度而引起的,但在觸發機制上還是有所區別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觸發機制是資產泡沫破滅,而越南的觸發機制則是貿易逆差和幾乎失控的通貨膨脹。前者是因為資本流入過多、報酬遞減、過剩資本沖擊資產市場而造成的,而后者則是因為美元貶值、全球資金泛濫和通貨膨脹的外部沖擊造成的;

  第二,要想避免這樣的金融動蕩,關鍵在于控制資本流入,而控制資本流入的關鍵則在于封閉金融投機的敞口。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投機敞口已經被打開,因為近年來人民幣一直呈現出對內升息與對外升值的走勢,從而導致了人民幣利率對于美元利率的倒掛、以及難以消除的人民幣升值預期。要想封閉國際游資進入中國投機的敞口,就必須保持人民幣內外價格的穩定,即人民幣對內不升息、對外不升值。

  對此人們或許會問,在中國面臨通脹壓力的情況下,采取這樣的對策究竟有多少可行性?為此我們首先需要界定中國當前通脹壓力的性質,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從2004年采取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并于次年放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后,人民幣升息與升值的步伐基本上沒有停止過,但是,中國的宏觀經濟卻由通貨收縮變成了通貨膨脹趨勢,這就證明當前通脹壓力主要不是因為實際的經濟增長超過了潛在的增長水平而造成的,更何況目前還存在大量的失業勞動。

  環顧一下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我們很容易發現,中國目前的通脹壓力主要是因為2002年美國采取了弱勢美元政策、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美元極度走軟而產生的沖擊,這種沖擊主要是通過兩個渠道來推動中國物價指數持續上揚的:其一是商品渠道,因為美元大幅貶值而引起的石油和世界大宗商品價格的飛快上漲導致中國投入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其二是貨幣渠道,美元貶值的實質就是美元供應量的增加,美國之所以需要增加貨幣供給。在2002年的時候是為了恢復因為接連而來的各種沖擊導致的投資信心,這些沖擊包括發生在2000年網絡經濟泡沫破滅的沖擊、2001年9·11事件的沖擊。在2007年的時候是為了防止次貸危機的沖擊。伴隨著美元貶值與美元供給量增加而來的是全球性流動性的泛濫,當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為防止由于商品渠道沖擊而引發的通貨膨脹而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與匯率升值政策時,又把貨幣渠道的投機敞口打開了,其結果是引致更多的流動性涌入中國套利,從而導致中國貨幣供應量因為儲備增加、貨幣的外匯占款發行持續增長而增加。當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為防止樓市和股市的泡沫而對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加以控制時,過剩的流動性就會沖擊商品市場而造成中國物價指數的持續走高。

  很顯然,面對這樣的通脹壓力,我們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封閉投機敞口,從源頭上控制住貨幣供應量的增加,為此,就必須采取人民幣對內不升息、對外不升值的政策組合。在控制住外部資金流入的前提下,再采取放開價格與緊縮性財政政策的組合,開放價格可以讓企業對不斷提高的投入品價格(如石油和鐵礦石等)做出反應,借以達到控制投資規模的目標,緊縮財政則主要用來對沖貨幣政策不作為可能導致的全社會支出量(包括投資與消費)的增加和由此而引起的一般商品價格的上漲。

  第三,要想避免類似于1997年發生在東南亞這樣的危機,關鍵在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不是調整價格,而是改變稟賦。在稟賦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單純地調整資源與要素的價格只能導致經濟增長的危機與要素供求的結構性失衡,只有稟賦發生變化,才能完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改變稟賦的關鍵則在于發展教育,因為只有發展教育才能增加人力資本的供給,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除此之外,還需要有教育制度與企業制度的改革。

  第四,考慮到改變稟賦與體制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短期內又要采取人民幣對內不升息和對外不升值的政策來阻止短期投機套利資金的流入,這樣,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必定會產生巨大的貿易順差,為了減緩經常項目順差造成的人民幣升值壓力,開放資本項目是必然之舉。人們或許會認為,資本項目開放會便利短期資本的流動而導致金融危機,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短期資本的流動產生于利差,只要能夠讓人民幣對世界的主要貨幣保持利率平價,開放資本項目并不一定會導致投機性資本的流入。但是,開放資本項目的最大好處則在于:其一,可以用資本項下的資本流動來平衡貿易帶來的國際收支差額;其二,可以通過開放資本項目來促進金融體系的改革,從而為從根本上防止可能的金融危機提供制度保證。

  (作者系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對話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聯動 ·誠招合作伙伴 ·企業郵箱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