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82年至今,共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機構改革,部委的數量從52個減少為27個。那些部委是如何從國務院機構序列中消失的?
1982年第一次機構改革的主題是“精簡”,鄧小平發表了題為《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的講話,指出要改變“機構臃腫重疊、職責不清,許多人員不稱職、不負責,工作缺乏精力、知識和效率的狀況”。因此,1982年機構改革的內容,一是縮減人員編制,并且實現新老干部交替;二是將一些部委和國務院直屬機構合并。當時的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提出機構改革的目標,將部委由52個裁并為39個,再新組建2個部委,直屬機構由41個裁并為10個,辦公機構由5個裁并為3個,工作人員編制由4.9萬人減少為約3.2萬人。
一些重復設置的部門就此被裁撤,比如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對外貿易部、對外經濟聯絡部和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它們合并為對外經濟貿易部之后,就沒有再恢復。但是,很多職能相近或交叉的部門合并之后,又被拆分開來,以各種形式重新成為國務院的機構,例如,出版事業管理局和文物事業管理局在1982年被并入文化部,但分別于1986年和1987年成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和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
在1988年第二次機構改革之前,國務院有45個部委,22個直屬機構,4個辦事機構,并且設置14個由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比部委下屬的職能局擁有更大權限)。1988年機構改革,拆分了幾個在1982年合并而成的機構,比如將勞動人事部拆分成勞動部和人事部,從水利電力部中拆分出水利部。可以說,這是對1982年改革的部分否定。合并之后的再拆分,成為國務院機構再度膨脹的原因之一,導致“膨脹—精簡—再膨脹”的現象。
為了避免機構數量增加,1988年機構改革同樣采取了合并的方式,計劃委員會和經濟委員會合并為新的計劃委員會,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核工業部以及原水利電力部中的電力部分合并為能源部,機械工業委員會和電子工業部合并為機械電子工業部,航空工業部和航天工業部合并為航空航天工業部。改革之后,部委數量由45個減為41個,直屬機構數量由22個減為19個。這次機構改革還有一個特色,在撤銷石油、煤炭、核工業等幾個專業部的同時,相應組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統配煤礦總公司、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等,試圖實現政企分開。
但撤部建公司不能根本解決政企不分的問題,因此撤掉的部大多在1993年第三次機構改革中恢復,能源部拆分為電力工業部和煤炭工業部,機械電子工業部拆分為機械工業部和電子工業部,1988年被并入計劃委員會的經濟委員會也以經濟貿易委員會的形式恢復。這可以說是對1988年改革的部分否定。
1993年的改革不再以合并作為主要方式,而是采取了新的方式,對于專業經濟部門的改革,采取了轉為經濟實體、降格為事業單位或國家局等方式,例如,航空航天工業部改為航空工業總公司和航天工業總公司,輕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改為輕工總會和紡織總會(后來改為國家輕工業局和國家紡織工業局)。從結果上看,1993年改革只是減少了1個部委,從41個減為40個,但是為1998年更大規模的機構改革積累了經驗、創造了條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