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止價格上漲接力賽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05:38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目前,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較多,控制物價上漲的難度加大。因此,對于價格上漲原因的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弄清物價上漲的來龍去脈,有預見性、針對性地出臺相關治理措施將會帶來更顯著的效果。 雖然當前我國總需求對通脹的影響大于總供給,但隨著各項宏觀調控措施的到位,相信經過必要的實施和執行過程,總需求主導的通脹壓力會得到有效緩解。但是我們更應該密切關注輸入型成本拉動的通脹壓力。因為,目前國內外各類要素成本上升拉動總供給而帶來的價格水平上升,可能會“接力”總需求推動的通脹水平的下降而成為主導我國通脹上升的新的驅動力。 □左曉蕾 統計局公布了2月份的經濟數據,CPI增長達到了8.7%,我國的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物價上漲關系到國計民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以較大的篇幅對通脹問題給予高度的關注,并提出了全面治理通脹的措施。報告明確指出,要把“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8%左右”,要“考慮到居民、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努力避免物價漲幅過大”。目前推動我國價格上漲的因素較多,控制物價上漲的難度加大。因此,對于價格上漲原因的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 總需求主導通貨膨脹 從去年4月CPI同比增長4.4%開始,中國經濟結束了近三年的低通脹高增長態勢,出現了高增長高通脹的趨勢。這一輪物價的上漲,原因確實是很復雜的,有總需求推動的因素,也有總供給拉動的因素。 總需求推動的主要動力是:過度的投資,過大的貿易順差,過剩的流動性,特別是第三個原因,可能是其他原因的根源。總供給拉動主要是要素價格上升,比如工資上漲,石油價格上升,糧價上升對食品成本的拉動等。總需求的推動則使總需求曲線右上行,總供給的拉動型使總供給曲線左上行,結果都是價格總水平的上漲。 總需求推動型與總供給拉動型對經濟產生影響的不一致之處在于,總需求曲線右上行使價格水平和用GDP描述的國內生產總值同步上升,也就是所謂“高通脹高增長”的經濟形態。總供給曲線左上行使價格水平上升而總產值下降, 就是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 “高通脹低增長”的所謂“滯脹”經濟形態。 目前,中國經濟在通脹上升的同時仍然繼續保持高增長,說明近期通脹預期的變化,成本拉動的成分相對較小。從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增長一直小于CPI增長也可以看出, 能源、礦石等等原材料價格漲幅低于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游產品價格也沒有傳導到最終消費品的壓力,進一步顯示目前通脹水平的增長不完全是成本拉動的通脹,總需求可能是推動通脹水平和通脹預期上升的主要動力。 因為認識到目前我國總需求對通脹的影響大于總供給影響。所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9項措施,再加上緊縮的貨幣政策,財政對低收入群體的補貼,鼓勵生產增加供給,對總需求推動的通脹是有針對性的。相信經過必要的實施和執行過程,我國總需求主導的通脹壓力會得到有效緩解。 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 2008年,可能要加倍關注要素成本上升對通脹拉動的影響。我們注意到兩個現象。 首先,2月份的PPI已經同比上升到6.6%。 去年CPI從4月開始一路攀升至6.9%。PPI卻一直在2.5%到3.5%之間徘徊。去年PPI最高是11月的4.6%。也就是說,去年在通脹上升的過程中,上游的成本并沒有對最終消費價格產生上升的壓力。這也支持了我們上面強調的這一輪通脹是以總需求推動為主的結論。但是,今年一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CPI達到7.1%的同時,PPI躥上6.1%的水平,幾乎是2007年同期PPI增長的2-3倍。統計局周一公布的2月份PPI達到6.6%。上游投入品價格上升較快,理論上一定會在一段時間后傳導到最終消費價格上,對通貨膨脹產生成本拉動的壓力。美元的持續貶值,價格與美元掛鉤的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鋼鐵,銅,礦石,糧食等等,價格持續大幅上漲或高位運行。這些在下半年帶來的直接后果是高價格的能源、原材料輸入,PPI可能持續走高,而PPI對通脹的成本傳導的壓力加大,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風險上升。 其次,國內工資水平的上漲。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工資上漲是必然的。我國經濟連續三十年的快速發展,與勞動力紅利有很大的關系;出口產業的迅速擴大,也應該得益于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