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收益誰之弊(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 08:20
每日經濟新聞
沸點特稿
一個“零”暴露三個“洞”
占 豪
對于由理財產品“零收益”所引發的軒然大波,筆者認為,其中暴露了三方面問題:
一、暴露了銀行理財能力的不足。2007年,無論A股還是H股都經歷了一波不錯的牛市行情。作為專業理財機構的銀行,在這種行情下依然交出收益率為零的答卷,的確難令投資者滿意。這充分說明,銀行甄別相關理財產品的能力嚴重不足,說明銀行缺乏相關的專業理財人才。更進一步,銀行在缺乏相關人才的情況下大量推出相關理財產品,是對投資者的不負責任。這種完全不能帶來收益的理財產品將直接影響所屬銀行在理財市場的形象,令其逐漸失去投資者的信任。
理財是很熱,但要趁熱打鐵,仍需自身過硬。
二、暴露了相關監管制度的不足。管理層一直提倡銀行系統發揮自主創新精神,促使理財產品多樣化,以達到讓銀行體系內儲蓄存款流動起來的目的。但從監管體系看,仍存在較大漏洞。
首先,沒有相應的信息披露體系。客戶對自己購買的產品不了解,也不知道運作情況,信息的不透明直接導致客戶的 “難以理解”。
其次,缺少對銀行理財產品宣傳方面的監管。從銀行理財產品的宣傳頁上,你幾乎無法找到關于其理財產品存在哪些風險以及銀行對風險的客觀評價,更多的則是收益率最高可以達到多少甚至最低可以保證多少收益的宣傳。這直接誘發了客戶進行非理性購買的可能。
最后,理財產品的可投資空間依然狹小。客觀地說,假如內地資本市場層次構建完善,也許就不會出現內地銀行理財產品迫不及待地高位接盤港股的狀況。
三、暴露了投資者理財知識的貧乏。據筆者了解,購買理財產品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以為購買理財產品與銀行存款差不多,并且可以坐收高收益。這種錯誤的認識直接導致了大部分人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并非“謀定而后動”,而僅僅是“一時沖動”。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