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經濟衰退 中國能否自處(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7日 11:56 經濟觀察報
美國財政上的減稅,貨幣上的降息,是美國政府能夠使用的比較常規(guī)性的武器。由于更多次貸的利率將在今明兩年內由固定利率轉變?yōu)楦永剩钨J危機可能放大,降低利率主要還是針對次貸市場可能出現的危機放大的現象,是一種救災措施。而財政措施針對的是失業(yè),讓企業(yè)有更多的活力,減稅對企業(yè)來說是為了刺激就業(yè),對消費者來說是為了還房貸。 雖然針對性很強,但能否起作用還很難說清楚,而美國政府沒有別的選擇。雖然也有非常規(guī)武器,就是加大赤字開支來補貼買了房子住不起的人。但是這個政策正在討論,還沒有起步。因為今年正是大選年,給予選舉經費的人主要是富人,突然提出赤字財政補貼窮人,得罪不起那些富人,所以在現在大家能夠拿出來的都是常規(guī)武器,而且都是討好大眾的武器。 解決次貸是解決富人的危機,如果是赤字開支補償窮人,這解決的是窮人的危機,但是得罪了富人,這是美國社會階層和選舉造成的一個特殊現象。 經濟觀察報:近日中國股市大跌,有些人相信中國的市場仍然在“彼岸”,美國次級債危機不會對中國市場有太大的影響,果真如此嗎? 金巖石:如今亞洲地區(qū)從1997年經濟危機的中心,變成了2007年次貸危機的外圍,這樣就有兩種解讀,我認為兩種解讀都是對的。 第一種認為,危機會影響亞洲,包括中國。因為經濟中心發(fā)生地震,外圍當然會受到影響,這是悲觀的判斷。 第二種是樂觀的看法,就是亞洲地區(qū)將是短期震蕩,中長期受益。亞洲在前期會有震蕩,但是次貸會引起中心危機的資金抽逃,中心地區(qū)的資金出逃就往外圍跑,跑到亞洲,意味著亞洲可以從中長期的經濟成長中獲利。 陳興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個問題比原來想象得要大,比官方給大家所講的大,比資本市場對它的預期要大。當這種預期形成以后,原本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問題,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大規(guī)模的問題。中國股市的反應是正常的,個體不理性導致恐慌,勢必也會引起股市的大跌。 對中國股市來講,隱憂還是泡沫化。也許明后年情況就會發(fā)生變化,如果美國經濟受到次級債的影響。中國的股市其實一直都是自我強化的,如果遇到刺激,或者投資者所期待的回報率得不到實現,經濟增長達不到預期,股市泡沫就會破裂。 經濟觀察報:在判斷2008年的全球經濟時,很多投行人士將中國看作一個穩(wěn)定因素,認為即使美國衰退,中國也將保持高速增長,如果美國經濟衰退了,中國會成為全球經濟的穩(wěn)定器嗎? 金巖石:這個判斷是對的,中國在2008年將成為世界經濟發(fā)展的火車頭,而且是惟一的火車頭。 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釋。第一,從資本層面來看,外資大量涌入。現在全球的資金沒有地方去,肯定往中國跑,擋都擋不住,因此中國的股市就不會擔心大幅度下滑。 第二,從實體經濟上來看,貿易肯定受到影響,人民幣升值,直接影響的肯定是貿易,但是貨幣因素永遠是一把雙刃劍,這意味著有人受害就肯定有人獲利,獲利的是我們的進口商品、進口工業(yè)品、進口原材料和進口食品,這些東西使更多的人富有了。對貿易的影響我認為利大于弊。 第三個層面,貨幣升值已經變成了幾乎是惟一的選擇。我預計人民幣不僅會繼續(xù)對美元升值,也對其他主要貨幣升值。人民幣升值成為趨勢,所以中國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 陳興動:這要看我們怎樣來界定中國的GDP增長。1月24日,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2007年中國GDP增幅為11.4%,按照我的預計,真實的數字應該在13%-14%。如果中國經濟2008年的增幅低于8%的話,就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衰退。雖然很多專家都在說中國的金融體系是相對獨立的,但是中國的金融體系實際上是制度獨立而運行并不獨立。 如果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問題不能得到徹底解決,會使美國經濟增長下降,進而影響全球經濟,并對中國出口造成影響。由于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中國對外出口總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一旦美國居民的消費因次貸危機蔓延出現急劇滑坡,必然會對中國國際收支產生較大的沖擊,導致中國相關企業(yè)效益下降,拖累經濟增長速度整體放緩。 2006年,中國貿易盈余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7%;2007年出口的增長速度為19.8%-20%,這個數字為3.8%;如果今年出口增速降至16%,我預計今年貿易盈余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會跌到1.7%甚至0.5%。 所以說,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經濟失衡需要國家做出努力和政策調整,需要所有國家共同的努力。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本輪的全球經濟失衡不是哪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做出調整的,也不是哪個地區(qū)可以單獨完成的,必須全球進行協(xié)調。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