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白如何不白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07:11 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段單一、公眾環境意識不到位、替代品缺乏,導致多年來削減“白色污染”的努力收效不大。這一次,人們充滿期待—— “禁白”如何不“白禁” 本報記者 孫秀艷 編者按:中國削減“白色污染”的努力,正受到世界關注。最近,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從今年6月1日起,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 這一“限塑令”能否很好落實,塑料袋怎樣告別免費時代,引發人們持續的關注。對塑料購物袋等造成的“白色污染”,人們耳聞目睹,深受其害,“限塑令”受到普遍歡迎和好評。然而,爭議和質疑的聲音也不可忽視。這一次,讓“禁白”不“白禁”,還有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 削減“白色污染”的經驗教訓,將為我國消除“黑色污染”等形形色色的污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提供有益借鑒。小小塑料袋,已經成為對政府執行力及公眾環保意識的一個考驗。 65歲的天津居民劉淑琴大媽還記得許多年前剛開始使用塑料袋的情形,“那時候還管它叫‘擬紙膜’呢,每天拿它裝飯盒真不錯,輕、好疊、承重大又不漏水,我洗了好幾次用了挺長時間,真覺得它是個寶呢!” 可是幾年后,當這個“寶物”司空見慣時,劉大媽的煩惱就來了——滿天飛的塑料袋大煞風景,經常掛在自家涼臺的鐵柵欄上。 劉大媽的煩惱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減輕——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出通知,要求從今年6月1日起禁產禁銷禁用超薄塑料袋,同時商場、超市、農貿市場也不得無償提供塑料袋。這一通知,被通俗地稱為“限塑令”。 生態影響長久—— 難以降解,處置易產生污染,生產需消耗石油 “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首先是對人們感官上的刺激。”近年來一直從事塑料包裝物污染研究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所博士李麗說。當然,她眼中的“白色污染”遠不止于此。李麗曾親眼見到在三峽清庫時,淤泥中到處都是白色塑料袋碎片。 英國的《衛報》曾經把塑料袋稱作“人類最糟糕的發明”,李麗博士雖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但是她認為塑料袋作為塑料包裝物的一種,對人類環境的影響很大。她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生活垃圾中17%是塑料廢物,北京超薄塑料袋占到了生活垃圾總量的3.8%。普通塑料袋在自然環境中很難降解,容易引起土壤板結,或被動物誤吞導致動物死亡。讓各方頭痛的是,目前塑料袋無論是處置還是回收都存在不少環境問題。 “大量填埋污染了寶貴的土地資源;焚燒產生二惡英、含苯化合物等有毒物質;回收時清洗環節造成水污染——這些都帶來了很大的環境風險和治理負擔。”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固體處處長于飛說。 于飛認為,由于現在使用的塑料袋大多是石化產品,對環境的影響還表現在對資源的消耗。據專家測算,每生產1噸塑料,需消耗3噸石油,我國每年消耗在塑料袋生產上的石油高達480萬噸。 為何禁而不止—— 手段單一,公眾環境意識不到位,替代品缺乏 20年前,游客乘火車時,常常會看到鐵路兩邊掛滿枝頭的白色塑料袋。“清除白色污染”的口號提出已近20年,從1999年開始,我國陸續有北京、天津、江蘇、遼寧等10多個省市出臺了限制使用超薄塑料袋的規定,但是“白色污染”仍呈現出步步緊逼的態勢。多年“禁白”為何難以取得實效? “關鍵是缺乏綜合性的治理手段。”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靳敏認為,多個城市單純使用行政手段,不可否認它有積極的一面,但是由于行政手段成本較高,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必要的檢查跟蹤不到位、執法手段的欠缺等,都導致了“禁白”政策的效果不理想。 “再套個塑料袋,別漏了。”在超市,顧客這樣的要求司空見慣。靳敏表示,由于目前百姓的環境意識還沒有達到較高的水平,要想抑制塑料袋消費量的增長,必須使用包括經濟杠桿在內的多種手段。而在過去的20年,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人們消費觀念、環保意識等方面的局限,過早推出經濟手段并不適宜,這也是“禁白”不太成功的原因之一。“幾個城市的政策由于是局部性的限制政策,超薄塑料袋在管理難度較大的農貿市場及交通運輸等流動場所仍在大量使用,危害環境。” 她說。 于飛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90年代,幾個部門就曾召開聯席會議討論“白色污染”的治理問題,并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減量化是大家的共識,而關鍵還在于產品替代的問題,不能因為“禁白”而過多影響百姓生活便利。專家指出,讓少數人拿起菜籃子可以,但是要讓全社會支持“禁白”,必須有成本不高的便利替代品。 然而,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與政策支持,多年來,可降解塑料的開發、生產、銷售舉步維艱。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