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對通脹應順勢而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 01:10 財經時報
鮑迪克 根據國家發改委10月10日發布的價格監測顯示,9月份豬肉平均零售價比8月下降5.26%,雞蛋上漲2.08%,15種蔬菜平均零售價格比上月上漲1.52%。與去年同期相比,上述食品類價格漲幅則大多在兩位數以上。 與此同時,各大機構紛紛推出9月份CPI的預測,其數值均在6%-7.4%之間。 由此可見,即將公布的9月份CPI數據將毫無懸念地具有以下兩大特征:繼續在6%以上的高位運行;食品類商品將繼續成為領漲板塊。按照傳統觀點,這兩大特征帶來的是一憂一喜。 一方面,自7月份CPI數據9年來首次破“五”之后,該數據將連續3月超過5%,由于5%是全球公認的判別通脹是否發生的最高“臨界線”(歐洲各國央行為2%、美聯儲為3%,中等收入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一般將5%作為判斷是否發生通脹的參考值),因此中國存在通脹已是無需繼續爭論的現實。 但另一方面,由于食品類商品的價格波動往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因此有觀點認為,由食品價格帶動的本輪通脹具有不可持續性,而本輪通脹行情“龍頭股”——豬肉價格的見頂回落,更加增強了關于“通脹洪峰已經過去”的論調。 但我們認為,無論是食品價格季節波動性和豬肉價格的回落,都不足以得出通脹形勢即將緩和的結論。因為本次食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和趨勢,與以往的季節性上漲具有本質的區別。 首先,豬肉價格止漲,更多是由于國儲肉拋售和其他應急措施的短期性效應,但正如打壓權重指標股無助于真正給股市降溫一樣,這些“短線”操作并不能改變豬肉價格的長期走勢。而在豬肉價格回調的同時,其他食品價格漲勢不減,證明了食品價格上漲的趨勢沒有得到真正改變。 更重要的是,決定食品類價格波動的,已經不再是季節性因素。國際油價上漲導致生物燃料種植擴大,從而擠占飼料種植用地,這已被公認為豬肉價格上漲的最重要和根本原因。而禽蛋、蔬菜價格的補漲,意味著同樣的傳導效應已經開始蔓延到整個食品領域。 由于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化石燃料的進一步短缺、對食品需求的增長、種植用地的減少乃至氣候的惡化(最近蔬菜價格的上漲就與氣候異常密切相關),在可預見的將來都將是不可逆的趨勢,因此,我們同樣可以判斷,全球性和長期性的通脹趨勢,同樣已經是無法逆轉,尤其對于食品價格在CPI體系中占據33%權重的中國來說,更加非人力而可挽回。 但從目前各有關部門、學者尤其是央行的表態來看,控制和預防通漲,似乎仍然是事關中國宏觀經濟的第一要務。對此,我們認為,在通脹已是大勢所趨的背景下,與其徒勞地將政策目標考量的重心放在如何遏制和對抗通脹之上,不如換一種思路——將政策目標放在如何適應通脹之上,尤其在通脹加劇背景下如何實現公平性和效率性的考量上。 事實上,從目前來看,中國很多的經濟政策確實已經因為通脹而陷入“兩難思維”。以加息為例,相當多的學者反對加息的理由就是改政策無助于控制通脹,但如果換以社會公平性為考量角度,繼續加息以實現正利率,則是順理成章。再以千呼萬喚始終難出的燃油稅為例,其阻力主要也是在于擔心此舉將導致燃油名義價格暴漲從而推高CPI數據(而實際上,由于該政策在整體上并沒有增加消費者的支出,由于養路費取消不涉及CPI,因此燃油價格上漲,僅僅是在數字上增加CPI)。因為擔心CPI上漲而暫緩出臺燃油稅,較之打壓指標股以壓低股市指數更沒有實際意義。同樣主要出于對CPI上漲的擔心,大量公用事業的價格(煤電等)改革也紛紛被擱置。 但結果卻是,負利率成為推動資產價格暴漲并間接推動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而燃油稅、電力、天然氣、煤電等價格改革的滯后,導致最能有效(甚至是唯一能有效)促進節能降耗的價格杠桿徹底失靈,最終成為食品價格上漲的巨大助推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宏觀政策更好地適應和順應通脹,本身就是緩解通脹的一個根本之道。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報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