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陳云當年如何解決豬肉供應問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2日 01:11 財經時報
清議 目前中國經濟在豬肉供應問題上所遭遇的困境其實一點也不簡單。早在建國初期,它就是困擾決策層的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道理也不復雜。依照陳云的說法,“搞建設,增加就業,一部分農村人口轉入城市,社會購買力就會提高,商品供應就會緊張。”國內城市人口1950年為6169萬人,1953年增加到7826萬人,平均每年增加552萬。與此同時,由于當時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多收了三五斗,飼料短缺,加上生豬收購價格偏低,農民養豬積極性受到打擊。 如今的情況與建國初期頗為相似。最近10年,城市人口累計增加了20402萬人。然而,與10年前相比,糧食產量不僅沒有增長,反而累計減少了706萬噸。更糟糕的是,近年來糧食價格上漲幅度遠高于豬肉生產的價格。例如2005年糧食價格上漲了1.4%,而生豬價格下降了2.4%;2006年糧食價格再上漲2.6%,生豬價格則大幅下降9.4%。 受豬肉生產的價格大幅下降影響,2006年底肉豬存欄數量由上年的50335萬頭減少到49441萬頭。別小看這1.8%的減幅,所謂價格從來都是由邊際產量決定的,除非需求發生大的變化。僅就這一點來看,目前的豬肉供應問題與當年的情況也是非常相似的。在陳云1956年撰寫的《解決豬肉和其他副食品供應緊張的辦法》一文中,其數據就是1955年豬的數量由上年的10000萬頭減少到9000萬頭,到1956年6月又減少到8000萬頭,倒退至1952年的水平。 陳云當年用來解決豬肉供應問題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方設法增加供給。不過,令人感動的是陳云找出解決辦法的途徑。這一途徑就是他一貫堅持的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聽取來自各階層人士包括農民的不同意見。他知道,養豬的最大困難不是精飼料,而是青飼料。目前,這依然是分散養豬的主要原因。他也知道,養豬大致需要三個階段,一是剛生下來的奶豬需要吃流食,因此需要強化母豬飼養;二是滿月后的克郎豬為撐架子需要吃青飼料,因此分散到農戶飼養而不是由人民公社集體飼養可以緩解勞動力不足的矛盾;三是催肥的時候需要吃精飼料,因此必須給農民留足谷物加工副產品,并適度減少糧食收購計劃。 到了1961年,豬肉供應依然是一個問題。陳云為此到上海青浦搞調查,并寫出了一系列調查文章。針對當時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錯誤傾向,他明確指出私養要比公養好,一是好在飼料比較充足,二是好在私養豬每個月長肉比公養豬多兩倍……他進一步列舉了母豬私養的好處:母豬保胎工作做得好,不容易受驚嚇;私養母豬更注意接生,發現母豬要生產時,農民就睡在豬圈旁守護,防止母豬壓死苗豬;私養母豬更注意保護奶豬,對比較弱小的奶豬,農民會把它放到母豬奶水最多的第三個奶頭上吃奶,養成習慣,于是奶豬大小長得比較均勻…… 既然當年主管全國經濟工作的陳云可以深入到農村搞清情況,如今為什么相關人員不能去蹲點到農村看看母豬的生育狀況以及奶豬的存欄數量呢?不掌握這些基本情況,不去想方設法增加豬的生產及供給,真的可以抑制豬肉價格上漲嗎?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士)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