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巨額外儲的投資之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 23:18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評論員 王梓 陳中 主持 討論對外匯儲備進行積極管理和投資的一大前提,是關于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討論。 傳統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標準包括3-6個月的進口用匯、償還全部短期外債和當年到期的長期外債本金及債券利息用匯等,對于實施資本項目管制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而言,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還包括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利潤匯出用匯、本幣存在貶值壓力時外匯市場干預用匯、本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用匯等。無論從哪種標準來衡量,近三年每年超過2000億的儲備規模都已顯得過于臃腫,正在醞釀中的國家外匯儲備投資公司,將如何釋放這一壓力,并取得良好的投資效果,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近期,本報特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巴曙松,瑞士信貸董事、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著名經濟學家張曙光,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何帆,北京大學經濟中心教授施建淮,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進行了分析,是為21世紀北京圓桌第120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