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武建東:海洋石油再造中國能源獨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7日 01:13 東方早報
文/ 武建東 地理環境是國家和民族生存的自然空間,資源是地理環境的真實價值,因此追求地理環境、特別是海洋資源的有效使用能力反映了文明的成熟程度。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都必須習慣創造性地把自己的經濟體系轉換到新的生存基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領域中以獲取一個國家的長期利益和文明的價值,重化工業的高速發展導致了中國在二氧化硫、消耗臭氧層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汞等四項排污指標位列全球第一,酸雨面積已占到國土面積的1/3,地表水斷面受到嚴重侵害,據國家環保局負責人多次表示: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禍首就是中國以燃煤為主的能源和世界上最大的燃煤火力發電設施,為此必須改變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體系,通過油煤并重、以油氣為主接替未來能源的方式建立中華民族新的生存空間,陸地的油氣資源已經不足以支撐這種新型的能源體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洋石油主要儲藏區中國海域開采石油就成為迫在眉睫的能源革命了,我們稱之為海洋石油再造中國。她需要達到的目標也非常明確,即:1、通過全面開發中國海陸的石油資源優于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建立開放而又能源基本獨立的能源體制;2、通過海洋石油開采的行動,創建一個與陸地文明相對稱的海洋文明和海洋中國的主權體系;3、造就成為世界級能源跨國公司的中國企業,使之擁有保持世界第一流的能源創新科技并推動建立未來接替能源的;4、以美元本位幣為出擊基礎,有選擇地對待和控制國際資本流動性過剩導致的國際基金打擊大宗戰略資源性商品的交易體系,適應并引導大宗戰略資源性商品貨幣化的走勢。 解決海洋石油再造中國,從國家戰略到商業公司競賽必須注意以下轉折點: 海洋石油中國行動的轉折點之一 關于海洋石油中國的能源開發戰略 要改變中國以近海為主的海洋石油開采布局,近海、深海和超深海統籌并舉,實行中國石油的基本獨立供給政策。 根據國際石油公司的資料,當水深500米—1500米時,海洋油氣田的可采規模隨水深而大幅增加,深水油氣田的產量明顯高于淺水油氣田,目前排名前位的深海油氣田開采的公司是:Bp、埃克森美孚、殼牌、巴西石油等公司,它們構成了世界深海油氣田勘探的主力。與之相比中國深海油氣開采能力還很低。2005年中國進口原油1.3617億噸,石油用匯達到600多億美元,石油貿易逆差首次突破500億美元,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42.9%。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1.4518億噸,成品油進口3638萬噸。石油開發重點加速轉型海上已成中國油氣戰略的存芒絕續之道。 解決中國能源新增需求的方法計有:使用武力或參與軍事聯合行動;雙邊或多邊的國家合作或協議;國際間大宗易貨;跨國開采的分成能源;市場采購;在尚未全面開發的海域商業性開采,實施海陸并重的能源拓展體系;參與國際金融與能源體系的運作以獲取能源利益或潛在的能源權利;法制型的節能措施;新能源替代;加工體系擴散到其他國家的全球化生產;科技創新能源等等。顯然和平性的重工主義的直接開采與重商主義的國際采購有著明顯區別,前者是在本國直接建立經濟體系的油氣資源空間,后者則是在異地曲折投資或貿易建立中國經濟體的不確定遠距的油氣資源體系;前者是在國內可控制的直接輸送,后者則需要通過巨型海輪競爭負荷日益增大的海峽航運通道或建立跨國人工石油通道解決;前者是中國區域內的油氣資源與國內能源產業的優化組合,能夠擴大本土就業和增加稅收,后者則是中國經濟體與油氣資源的國際、洲際的結合,為國際經濟增長貢獻力量;前者與后者另外一個差別就是前者需要巨大的投資,這是目前中國經濟體系已經完全有能力解決的。根據2005年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組織的第三次石油資源評價初步結果,目前中國石油資源量為1070多億噸,其中海洋石油資源量為246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為54.54萬億立方米,其中海洋為15.79萬億立方米,對此仍然需要加大勘探力度,提高勘探精細程度和資源探明率,不斷尋找資源替代區。僅海洋石油一項價值即相當于三萬多億美元、二三十萬億人民幣的價值,它也預示著一種新的變革,即:中國完全有條件從目前重商主義的國際貿易采購進口石油轉型為重工主義的加大海陸石油資源的直接開采以解決內需。 有關新的石油能源戰略應是:通過對中國以燃煤為主的能源體系的徹底改造逐步實現以氣體能源為第一、油氣煤為主、多元發展、擇優選擇、接替未來的能源政策。強陸取海,經略海上,改變中國以近海為主的海洋石油開采布局,近海、深海和超深海統籌并舉,實行中國石油的基本獨立供給政策。同時也實行創新勘探、全疆整治;積極反應,選擇對待;合圍重點,高速生產;全海開發、深海優先的新型海洋油氣開采戰略。也即以科技創新實施中國全海域的勘探;對已發現的油氣田實施高速生產;以深海優先戰略實施帶動整個海洋油氣產業的全面發展;促進實施多方業者競爭制勝的市場體制的發展,力爭取得海洋油氣開發的國際領先地位。 海洋石油中國行動的轉折點之二 海上石油專營權的跨越與造就海洋石油中國的競爭性體制 在目前中國采用行政主導的方式解決海洋石油專營與開放的問題是最為現實的選擇。如建立國企、非公企業、外資多區域多層次多制式的復式開發權利體系模式是最理想的。 當代中國的海上石油開發體制是20世紀80年代的計劃經濟轉型而來,實行的是國家行政授權國有企業的委托制或代表制而不是市場經濟的合同制,它的運作特征是高度壟斷的集權拓展而不是公司的商業競賽。1982年1月30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條例》2001年9月23日國務院又發布了《修改決定》,根據該條例宣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領海、大陸架以及其他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資源管轄海域的石油資源,都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所有,即海洋資源的國有制;又確定了“對外合作海洋石油資源的業務,統一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全面負責。”“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是具有法人資格的國家公司、享有在對外合作海區內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的專營權”,即專營權的制度,從國際市場而言中國海洋石油的專營權商業價值至少1000億元美元以上,沒有任何一個跨國公司能獨得此權。 中海油的石油專營權不是來自憲法、專門法的本源性權力,根據中國的《立法法》法律效力等級依次是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法規,中海油的專營權是政府過程性權力的產物,其效力等級來自行政法規和相關政府的授權文件,它不是來自中國經濟秩序中最高的權力本身,因此這種專營權雖然沒有注明期限性,但其法律效力天生就有相對性,是不確定的。在行政主導的體制內這種專營權完全可以予以改變、分解和釋法。對于上述條例已比較成功的釋例就在于確認了中海油并沒有取得中國海洋石油全域開發的獨有權,它的這種獨有權僅限對外合作方面,2004年5月中石油由此也獲得了國土資源部在南海18個區塊的勘探許可證,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也通過變通方式實質性開發了東海油田。 2005年10月國家發改委授權制定《石油天然氣法》,掀起了業內對石油開采體制壟斷性的巨大質發展,取消石油壟斷之聲已經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法律是為了解決利益服務的,在國有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公眾利益沒有徹底平衡之前,即使出臺《石油天然氣法》也只是過渡性的框架,具體條例尚需不斷修改補充完善,因此在中國采用行政主導的方式解決海洋石油專營與開放的問題是最為現實的選擇。 石油是一種較低成本的資源性商品,由于被國際對沖基金挾持價格而致高位,其實際的開采成本從幾美元到十幾美元不等,解決中國海洋石油專營權再分配的核心就是能以何種模式最大限度獲得規模海洋油氣的產量以滿足社會經濟的需要,規模決定影響,產量決定模式。海洋石油中國全面開發的石油權利解決有幾種模式海洋石油中國全面開發的石油權利有幾種解決模式:1、中海油為主;2、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國企共同擁有;3、建立國企、非公企業、外資多區域多層次多制式的復式開發權利體系。央企已不能滿足日益增大的社會石油需求,從市場經濟而言實行第3種模式也是必然的選擇。但是中海油的油田收益是由國家、中海油、合作方三方分配的,中海油擁有90%以上海上油氣區塊的全套資料,擁有海上油田開發的管理團隊和技術服務體系,立即取消中海油的專營權是不公平的。政府取消自己的委托人或代表人也需要過渡政策的支撐,應該選擇一個變通方案既實現海洋石油開發利益的最大化又解決中海油開發權的軟著陸,即中海油的獨家專營權初期應過渡為3—5家大型國企共享的專營權,同時中海油也可擁有陸上石油的共有專營權;最后推行市場化競爭體制;中海油有涉獨有專營權的另一部分體系也應劃轉給國土資源部;同時在國家實施海洋石油中國的大開發戰略中優先支持(實質上是補償)中海油,從法律權利而言優先支持中海油不是國家賠償、補償,不是政府必須履行的行為。中國海域石油資源的廣大決不可能僅靠中海油一家開發;海洋石油要成為中國能源體系的基礎支撐的壓力也決非中海油獨家承擔解決。海洋石油開發時不我待,翻然改圖,它已經成為中國能源體系轉型,國土資源利用、海洋權益保護、人民創富、科技創新、海港建設、大型裝備制造業的集成問題。它的產業開發必然應是一種顛覆性、創造性的生產力革命的方競賽方式開行,海洋石油既要再造中國的能源需要,又要創造中國人的財富需要和激情需要。 海洋石油中國行動的轉折點之三 提升中海油的“十一五”商業計劃實施海洋石油中國總體開發先頭方案 國家3-4年內應支持海洋石油業投融資5000億-8000億元開發海洋石油作為方案的保障。 2006年中海油確定“十一五”計劃,要求五年內投資1000億人民幣發展五十個油氣田(24個正在建設,13個正在評價,21個正在勘探和經濟評價)力爭到2010年中海油實現年產5000萬噸油當量,業界稱為再造中海油。但是從中國對石油資源的需求、中國市場的投融資能力而言這還僅是一個中小型的商業計劃,并不能滿足中國能源轉型的需要。由此可對中海油已完成勘探、技術和經濟評價的油氣構造實行重點開發,限定期效開發,海洋石油中國行動必須有產量底線的保障才具有實用性。為此國家應盡快確定四大政策約束,即確立海洋石油采礦權的強行收回機制;確立海洋石油采礦權的流轉市場;確立多家國有企業共享對外合作專營權;由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和國土資源部建立相關權項登記備案和管理體系。據此中海油在限期內不能完成作業的油氣田應由其他國有公司渡讓,以保障不低的海洋石油產量。由于缺乏深海勘探技術和裝備,中海油2005年國內外油氣總產量3900萬噸油當量,其中國內原油產量2789萬噸,天然氣57.5億方,遠遠不能滿足國內油氣增長的需要;遠遠未開發出中國海豐富的油氣寶藏;與中國國力之比較遠不相對稱。 海洋石油中國行動也必須有資金保障和較為保險的先頭方案,為此建議國家3-4年內應支持海洋石油業投融資5000億-8000億人民幣開發海洋石油,其中重點改組提升中海油十一五計劃的商業計劃安排,力爭3-4年內國家海洋石油總產量達到1.2億-1.5億噸油當量,力爭5-6年內達到2億-2.5億噸油當量,以此支持中國東中部沿海沿、江經濟體系的轉型,一舉改變中國石油有賴大量進口并對外依存度高的局面,實現中國石油基本獨立的體制。 海洋石油中國行動的轉折點之四 資金常勝 國家石油能源基金需要1000億元左右,來源可以是財政性撥款;或外匯儲備的利息收益。 2004年中國原油進口超過1億噸大關,由此反映了中國能源體系的兩大機制必須妥為解決,其一是石油需求量過大拉動并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進口國的儲備體制缺陷,為此2004年中國建立了戰略石油儲備計劃以平衡國際石油供需體系;其二是反映了中國石油生產能力的不足,進口量達到了中國石油生產總量的近一半,由此暴露了擴大石油再生產的資本保障體制的危機,為此應盡快投入有效的金融資產拉動中國石油的生產能力,即應建立國家能源基金并注入石油生產體系,徹底提高石油生產規模,真正起到對全球石油供應體系的衡平作用。石油生產的資本保障體制中國與美國不同,美國的石油公司是商業公司、跨國公司,融資能力依靠的是金融體系健全的銀行信用與資本市場;中國的石油公司主力是國有企業,三大巨頭還是國家利益的代表,它們具有壟斷地位和專營權,完全依賴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融資需要先解決諸多的制度、專營權事項,否則處置不當國家和企業利益都會受到損害,因此在設立戰略石油儲備制度的同時必須強化資金投入的保障。 從目前的石油生產市場測算,國家石油能源基金需要1000億人民幣左右,來源可以是財政性撥款;或外匯儲備的利息收益;或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的部分資金;或國資委管轄的國有企業紅利收入。國家石油能源基金還可以與社保基金、保險公司、外匯儲備等機構設立專項或臨時的資金;還可以與地方政府設立區域資金。為放大資金的使用效益,國家基金應主要作為種子基金投入新建油氣田的海洋油氣開采。與此相組合應充分利用當前中國資金流動性過剩的特點,大力支持設立各種商業化的能源產業基金、海內外并舉發行石油企業的股票、債券和票據市場,簡化國內能源企業的上市條件,力爭在國家能源基金的帶動下1-2年內形成5000億-10000億元的資金注入石油生產體系。目前建設一個大型海上油田的投資需要10億-30億美元之間,中小型油也需要2-6億美元,以中國海洋石油的投資流程估算,它本身就需要5000億元的資金支持,因此應盡快實施海內外市場的能源資金的集成。此外促進資金進入海上石油開發企業而非進入石油期貨市場也是推進中國石油獨立的重要內容,與中國的石油需求相比,大型石油公司不但擁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也是國民石油創富、海洋創富的重大歷史機會。國家能源基金應是臨時性資金,形式上可以稱國家基金,也可以稱其他的投資組合名義,可增大可減少,最終也可以通過轉讓股權撤銷和轉型。 海洋石油中國行動的轉折點之五 造就市場化的天然氣產業,力爭下一代第一能源的優勢地位 市場預計2010年天然氣將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達到6%左右,即中國天然氣消費總量將達到1000億—1400億立方米,相當于替代1.3億噸原油,發展天然氣產業應該成為海洋石油中國的重要戰略內容。 天然氣是比原油用途更大、更低污染排放、更清潔、更為高效、更為方便、更為安全的理想能源。它在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大約20%-30%之間,2004年美國為23%,2005年在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例不足3%。根據2006年BP世界能源年鑒等多項資料:2005年全球天然氣產量總計27630億立方米,但是同年中國天然氣產量卻僅為499.5億立方米;2005年全球天然氣消費總量合計為27496億立方米,同年中國消費總量為500億立方米,中國的天然氣產量、消費總量均不到世界總量的2%。國際上已公認天然氣將取代原油、煤炭成為21世紀第一能源。目前全球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約為180萬億立方米,中國已探明天然氣儲量2.6萬億立方米,按目前中國的天然氣消費量大約可支持開采近百年。中國海域有眾多的含油氣盆地,已經形成了渤海、珠江口、南海西部和東海四個油氣區,而且管道輸送很成功,例如天津塘沽與渤海西氣田有46公里的海底管道聯結,東海的平湖氣田也通過386公里的海底管道與上海南匯聯結。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巨頭目前在廣東、福建、上海、江蘇、浙江、山東、遼寧等地都在開展天然氣或液化天然氣項目。 由于以油氣取代煤作為能源體系的主要產品是中國能源體系改革的趨勢,中國完全應該在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體系改造中跨越式直接重點天然氣產業,以其作為第一比重能源產品進行能源體系的改造和總體規劃,由此還將減少今后原油轉天然氣的體制代價。目前世界上天然氣使用廣泛,主要用于發電、城市供熱及制冷。其中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燃氣輪機廠發電效率高、建設成本低、建設速度快、耗水量少、占地省,將成為下一代世界能源體系中電廠的主力類型。天然氣非常適合中國東中部經濟體系的發展需要和環境建設目標,應該成為中央政府、企業、人民代表和社會用戶共同推動的新興目標產業。有鑒于天然氣的使用涉及到發電廠、工業制造、化肥生產等重化工業的升級、改造、轉型,采用低水平、緩運作、局部性的改革安排難以取得產業突破,應由國家制定產業計劃,確定天然氣產業革命的整個體系,特別是應選擇天然氣市場化作為整個石油天然氣產業歷史改革的突破口帶動整個能源產業的轉型。因此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應制定并實施新的天然氣政策,即擴大市場化的天然氣勘探許可證的發放;改變天然氣的價格(目前國內原油與天然氣價格比1:0.3;國際上1:0.6)以及建立國內新的天然氣定價機制;大幅度增加天然氣生產替代原油,無論產區在東部、中部、西部;海上、陸上;國內、國外應擇優選用氣源;允許以原油、煤炭出口額獲取天然氣進口配額,逐步取消天然氣的配額或大部取消;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確定有關政策開放熱電廠煤改氣、油改氣和燃氣電廠大型項目建設;建立國家、省、市協同的接收站、處理廠、輸氣干線管道、配送系統網絡的總體規劃,由各區域自主選擇項目啟動區間,實行優者先上的原則,由此造就中國天然氣勘探、開采、加工、銷售的全新體系,也促使海上天然氣的開發融進強大的國內市場中來,由于天然氣具有長期協議議價的行業特點,不易被國際對沖基金挾持價格,應鼓勵油氣商或國內用戶根據地理環境決定天然氣的進口渠道和定價水平。(未完待續)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總量1.5億噸左右,也即每日進口原油280多萬桶。近日歐佩克組織(OPEC)預測2007年全球原油需求量每日為8558萬桶,國際能源組織(IAEA)則預測每日原油需求量為8594萬桶。事實上近幾年全球原油產量大約維持在40億噸左右,用于石油出口貿易的大約為四成,中國的進口量已近國際油貿的10%。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的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倘若中國改變重商主義的政策,全面實施開發中國海上油氣資源之行動以實現中國石油獨立供給的戰略,或同時以天然氣作為第一能源改組現有能源結構,都將極大地改變左右國際原油價格的供求關系和需求結構,中國也將成為創造國際低油價的關鍵力量。也即中國能源戰略的調整將造就國際石油供需拐點的出現 訂閱東方早報請登陸東方早報網站或撥打 962288 或 8008208696;優惠多多、實惠多多、資訊多多。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