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2006:房地產調控彰顯中國之變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12月28日 02:53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本報記者 蔡國兆

  2006年,嚴厲緊湊的調控舉措令中國房地產市場成為社會各個群體關注的中心。從中,經濟學者看到政府抑制過熱產業,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努力;政治學者看出政府調節社會差別,促進社會和諧的決心;社會學者看到結構漸變,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動的趨勢。

  而他們共同的觀點是:中國政府正在進行一場有別于以往的宏觀調控。二零零六,將成為中國發展史的一個節點。

  發展思路:

  從單目標到多目標

  “幾乎所有以往的宏觀調控都是以經濟目標為指向的。而這一輪房地產宏觀調控顯然已經超越了經濟層面。它在關注經濟過熱的同時,對社會公平、社會和諧顯現了更大的興趣。”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沈玉芳說。

  2006年5月末,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九部門《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要求各地制定和實施住房建設規劃,重點發展滿足當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

  其后,各地落實“90-70”新建住房套型結構比例工作陸續啟動。北京、南京、蘇州、廣州、大連、泉州等城市還積極開展了“限套型、限房價、競地價、競房價”的普通商品住房建設試點。

  與房地產調控出現的變化互為呼應的是,2006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國民經濟要“又好又快”地發展。政府首次將經濟發展的“好”置于“快”之前。對此,專家的解讀是:從純經濟層面看,是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完善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從而實現速度、質量、效益,消費、投資、出口,人口、資源、環境“三個協調”;而從一個更寬廣的視角看,是要通過適當提高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比例等手段,穩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社會參與方式:

  從個體到群體

  2006年中國房產領域出現的第二個重要現象是,調控政策的制定實施過程中,針鋒相對的觀點、行為在公眾視野里互相駁詰、抗衡,社會輿論參與異常頻密,轟動一時的事件不時涌現。

  2006年,關于“房地產是否存在暴利”的討論、深圳“不買房倡議”、溫州“自蓋房運動”的主張……一個又一個話題令國內公眾的社會參與熱情不斷高漲。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研究員張明澍則表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私有領域隨著所有制結構改變出現、擴大。這帶來了利益群體的不斷產生和不斷分化。”

  近幾年來,利益群體的分化以及訴求分歧在房地產、教育、醫療等領域表現得相當突出。不少專家認為,游走于灰色地帶的利益群體博弈早就存在,今年的新現象是,以房地產調控紛爭為標志,博弈趨于表面化、公開化。“在今年的房地產調控中,一個被忽視的現象是‘意見代表人’的空前活躍。社會事務參與從‘個體申訴’走向‘群體代言’。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積極的社會現象。”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樊吉社說。

  南京大學青年學者呂磊認為,“代言人”機制的形成,并不一定會導致“利益集團綁架政策”現象的出現,相反,作為一種社會意見從分散走向集中的實踐方式,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讓社會個體在面對科層體系時擺脫“無助感”,增加互動效果。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