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面臨需求升級換代的中國證券市場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 12:04 《銀行家》
闕紫康 改革開放后中國居民的消費需求經歷了幾次升級換代,對比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三大件”可以清晰地刻畫出演變軌跡。政府、企業和投資者是主導或支持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三大類市場主體,他們對該市場有不同層面的需求,但其需求目前都在經歷該市場創立以來最為全面的一次升級。從發展趨勢看,需求升級雖然不會在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留下類似于新老“三大件”一樣清晰的標記,但中國證券市場為此發生深刻變化毋庸置疑。 政府:中國經濟需要一個更為強大的證券市場 目前就給中國金融結構選擇掛上資本市場中心,抑或銀行體系中心的標簽為時尚早。中國的金融結構遠沒有定型,調整方向的選擇也還在探索中。美國式的以資本市場為中心的金融結構體系是否適合中國,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中國經濟增長需要一個更為穩健的證券市場已成為共識。“國九條”的出臺展示了政府致力于發展證券市場的決心,此后兩年各種政策的出臺和有效落實也表明政府有能力將決心變成現實。 對于一個政府主導型的證券市場,政府自身的需求變化無疑是影響該市場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為國有企業服務曾經在不自覺中成了政府對證券市場最重要的制度需求,而這一需求在現實中又退化成了為國有企業融資。今后,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這盤大棋,政府會如何調配證券市場這一制度資源還有不確定性因素。可以肯定的是,為國有企業服務在今后不再是證券市場惟一重要的功能,而這一功能本身也不再會退化成為純粹的為國有企業融資的功能。作為主導者,政府需求的變化為證券市場發展定下了基調,也為其他潛在的市場主體的需求、或原有市場主體潛在需求的顯性化提供了空間。 企業:潛在需求被釋放 融資仍然是企業對證券市場最重要的需求,因IPO暫停一年多這一需求在短期內存在集中釋放的沖動。關于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目前各界已普遍接受一個理念:證券市場最重要的功能是融資,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問題是應該在什么樣的條件下融資。應該是“什么樣的條件”,指導思想一定是對投融資雙方都更為公平的條件。畢竟,“雙贏”或“多贏”在任何時候都是一項制度安排保持長期穩定的堅實利益基礎。基于全球最具潛力的上市資源儲備和企業旺盛的股權融資需求,在未來相當長時期里A股市場將成為全球范圍內IPO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如果將A股市場與香港市場里的IPO合并計算,以中國企業為基礎的IPO的數量和規模具備長期穩坐全球第一把交椅的潛力。 因股權分置中國證券市場失去了并購市場的大多數功能,也使通過證券市場建立規范的員工持股計劃無法實施。全流通為這兩項潛在需求的充分釋放打開了空間。A股市場可能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并購市場之一,這有兩個基本推動因素:(1)在國內,伴隨著中國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的升級,以證券市場為平臺,以上市公司為支點進行的并購活動對于并購雙方都有需求;(2)隨著中國企業群體整體實力的上升,外商直接投資(FDI)對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外資本身的吸引力會逐步下降,通過證券市場獲得中國企業的控制權和收益權的吸引力會成為外資投資中國的新的重要渠道,這也是中國企業家把自己的企業賣個好價錢的機會。 投資者:多元化需求開始顯現 投資者投資需求的風險收益偏好的變化和多元化,是目前中國證券市場需求升級的亮點,也是整個市場發生變化的原動力。 一是海外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將經歷一個持續的升溫過程,證券市場是其重要目標。人民幣強勢崛起是不可避免的,這會從兩個方面激發海外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相對而言,人民幣升值預期是一個更為直接但相對短期化的因素。更值得關注的是,依托人民幣強勢地位的確立,A股有可能大規模納入海外投資者構建全球投資組合的備選清單中,這一影響將是長期的。相對于供給充裕的上市企業資源,資金供給不足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面臨的主要矛盾。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吸引力,加之人民幣強勢崛起為利用外資發展中國證券市場提供了機遇。目前QFII仍是利用外資的主渠道,這只是一個開端。基于美元的強勢地位,美國證券市場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資金涌入,這是美國證券市場發達的重要標志,也是發達起來的重要原因。在理論上,人民幣的升值和強勢崛起在未來也會把中國證券市場打造成一個全球性的投融資中心。 二是添補風險收益斷層的需求。在我國的金融工具結構中,低風險的國債和高風險的股票供給相對充裕,但以企業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為代表的處于風險收益中間地帶的固定收益類證券供給數量不足,這使投資者構建更為合理的投資組合少了重要的手段。隨著“中國聯通CDMA網絡租賃費收益計劃”和“莞深受益計劃”相繼開發成功并分別在滬深交易所上線交易,中國金融工具結構中的一道斷層被彌補了。到目前為止兩市這類金融工具不足10只,在數量上遠不能滿足需求。 三是奢侈性需求開始顯現。如果以消費的眼光審視證券市場產品線,衍生產品一族無疑是證券市場中的奢侈品,它是為一批有著特殊的風險收益偏好的投資者提供的投資工具(或投機工具)。在早期,這一奢侈品的供給因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而暫時缺貨。2005年權證市場出現,衍生產品這一奢侈性消費品顯現了旺盛的市場需求。隨著股指期貨、單只股票期貨期權等工具的開發,中國證券市場的奢侈性消費品的品種會越來越豐富,而中國證券市場中也將多出一批致力于衍生品的激進投資者。這批投資者在享受著這一奢侈品的快樂時,也在不自覺中成了市場中專業的風險承擔者,而一批專業化的風險承擔者的出現無疑有助于中國證券市場優化其自身的風險分布結構。 四是證券市場出現新的投資風格。機構投資者的發展壯大是推動整個市場投資風格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此外,還有一個因素正在起作用,即60和70年代出生的那批中國人正在步入事業的黃金時期,并將逐步開始自己的金融投資計劃。研究表明在美國“戰后嬰兒潮”時期出生的那一代美國人,其頭腦中沒有1929~1933年大蕭條的記憶,頭腦相對簡單且容易產生樂觀情緒,他們特殊的投資風格自80年代以來已深刻地改變了美國證券市場的面貌。在中國,這批個人投資者會擁有什么樣的投資需求和投資風格還存在一個逐步顯性化的過程,但他們注定會在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上打下自己的烙印。 反應:制度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 面對需求的升級換代,以制度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做出積極回應是證券市場的必然選擇。 在制度創新層面,理順基礎性制度安排仍然是創新重點。面對各界對“T+0”制度的呼吁,中國證監會冷靜的態度已表明管理層將優先考慮基礎性制度創新。在基礎性制度安排方面,繼股權分置改革成功后,發行上市制度將成為新的創新重點和難點。相關工作千頭萬緒,僅以“核準制”與“注冊制”的選擇而言,如果中國證券市場在放松管制的道路上再向前邁出一步,開始運行更接近“注冊制”的發行上市制度,這一制度運行所需要的各方面供給條件在中國是否充足沒有人心里有譜,事實上,多年來呼吁向注冊制轉換的研究者也沒有真正深入、全面地考慮過這個問題。 市場創新無疑會圍繞著“多層次化”這個主題展開。讓中小企業板盡快發展壯大起來,目前是中國資本市場多層次化發展的核心命題。此外,按照既定計劃將吸引更多的科技園區企業到中關村報價系統掛牌,并打通該市場與中小企業板的“轉板”渠道。新的《證券法》為“非上市公眾公司”以及相應的非上市公眾公司市場的出現奠定了法律基礎,適時發展中國的“OTCBB”或粉單市場已沒有障礙。 產品創新中最激動人心的自然是衍生產品。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內地權證市場取得了從無到有并且交易量躍居全球第二的驚人發展。同期,全球權證交易量第一的德國市場依托9萬余只權證產品實現了1549億美元的交易量,而內地則依托27只權證實現了1172億美元的交易量。這樣的交易活躍程度無疑是不“正常”的。對這一現象要全面分析:中國1172億美元的權證交易量就是中國證券市場衍生產品交易量的全部,如果對比國內外衍生產品交易量,1172億美元實在不值一提。也就是說我們要看到中國權證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投資者對衍生產品投資旺盛需求的宣泄渠道。隨著衍生產品家族在中國證券市場逐步人丁興旺,人們擔心的權證市場投機過度的問題會自然消失,而基于一條完整的衍生產品線,中國證券市場的風險分布、交易手段選擇也將得到優化。 (作者單位:廣東商學院,深圳證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