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評論 > 正文
 

秋風:窮人需要福利 更需要自由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0日 09:21 新浪財經

  

秋風:窮人需要福利更需要自由

新浪專欄作者秋風。(新浪財經資料圖片)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秋風,獨立學者,現居北京。主要研究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普通法憲政主義與中國古典思想與政制。已出版著作《立憲的技藝》、《為什么是市場》和《權力的現狀》。譯著包括《哈耶克傳》、阿克頓爵士《法國大革命講稿》、霍布斯《哲學家與英格蘭法律家的對話》、《法律與自由》、《普通法與自由主義理論》、《最小危險部門》等十余種。在多家報刊開設專欄,撰寫經濟、政法評論。

  4月17日-4月23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秋風。----編者按

  點擊進入秋風的BLOG

            窮人需要福利 更需要自由     4月20日  星期四

  文/秋風

  窮與富的政治經濟學之四

  窮人需要福利,更需要自由

  人人都知道,美國也有貧富差距,而且,根據某些指標衡量,美國的貧富差距遠遠大于歐洲國家,跟中國倒有一比。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經濟分析師斯蒂芬·羅奇不久前就曾說,美國最近的基尼系數是41,中國是45,是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

  但是,在美國,貧富差距似乎從來不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筆者所翻譯、瑞典學者約翰·諾爾貝格所著《為全球化申辯》一書談到了一個有趣的事實:在美國,最貧窮的五分之四人口只占有這個國家GDP的3.6%?雌饋碡敻环峙浜懿还。但是,通過這些統計數據來觀察收入差距很容易使人們忘記,在不同群體間始終存在著流動,大部分是向上流動,因為,隨著教育程度提高、工作經歷增加,工資會有增加。1975年屬于最窮五分之一群體的人中,到了1991年,只有5.1%仍屬于最窮群體,大多數則變富了,其中30%流動到最富裕的五分之一人口中,60%則進入最富裕的五分之二人口中。平均而言,美國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只在那里停留4.2個月。只有4%的美國人屬于長期貧困,也即處于貧困狀態下達兩年以上。與此同時,最貧困的五分之一人口中又會補充進新人,學生和貧窮的移民,但他們都有機會很快沿著財富的階梯向上爬。

  這個故事表明,在一個法治健全、人們的自由得到尊重、權利得到保障的、市場充滿活力的國家,窮人大體上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通過接受教育、通過節儉、通過闖蕩江湖,改善自己的境遇。今天的窮人明天大多數會變得相對富裕。

  當然,在中國,情況要復雜得多。我們已經看到,從50年代到70年代的三十年間,絕大多數人、尤其是農民被剝奪了通過自己努力擺脫貧困的全部自由與機會,因而,人們普遍地生活在貧困狀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窮人。

  70年代末開始的市場化改革,則讓農民、讓那些被排斥在體制之外的城鎮居民,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經營與創業自由,因此,他們中大多數通過自己的努力迅速擺脫了貧困,而不再是窮人。中國之所以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記錄,使上已人脫離貧困,不是因為政府向這些農民、個體工商戶提供了什么福利,而僅僅是因為,政府拋棄或放松了對民眾的自由與權利的限制,這些民眾通過自己的努力,加入到效率較高的現代經濟部門,甚至融入全球分工體系中,以較高的勞動生產率為基礎,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收入。尤其是在80年代,窮人、低收入群體收入的增長幅度大于計劃體制內的高收入群體,從而縮小了體制內外民眾的收入差距。

  但從90年代以來,居民收入與貧富差距則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一方面因為國有企業改革處置不當,本來享有穩定收入的部分工人喪失了收入,也喪失了與其身份相配套的福利保障,城鎮出現了一個相當龐大的相對貧困群體。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空間已經窮盡,但政府仍然限制農民的自由遷徙,農民市民化的進程被人為堵塞,政府又拿走農民土地增值的全部收益,凡此種種導致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也趨于減緩,有幾年甚至完全停滯。

  因此,近兩年來,貧富差距成為政府、民眾、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人們紛紛呼吁,政府應當承擔其收入再分配的職能,對富人多征稅,對窮人多提供福利。政府已經作出積極回應,采取了一些財政措施,逐年增加對農村的投入,增加對農村基礎教育和基礎設施的投入等等。

  但是,通過財政轉移等等再分配工具,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窮人或者低收入群體的境遇,尤其是在中國,低收入群體是如此龐大的時候?

  中國需要“窮人的財政學”

  在當下的中國,適度的收入再分配肯定是合理的,向窮人提供某些救濟,也是完全必要的。

  前文已經指出,在計劃體制下,被強行限制在現代經濟部門之外的廣大民眾——主要是農民——陷于絕對貧困中,而且,他們也幾乎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福利。那個時代的財政是以一套非常怪異的邏輯運轉的。整個財政服務于現代化的政治經濟目標,因而,只有現代經濟部門、只有城市就業于國家機關和國有企業的員工能夠享有政府提供的福利保障。

  這樣,政府的財政補貼落入那些收入本來就最穩定、也最高的群體,國家提供的福利保障也僅覆蓋這一群體;而最窮困、因而也最需要政府補貼的人——主要就是農民及城鎮非公有制單位的就業者,卻被排斥在國家福利制度之外。過去若干年的福利制度改革沒有改變這種基本格局,至多不過是將那些享受福利的人的實物福利貨幣化,比如,從免費坐公車改為發放車補,從免費享受暖氣,到發放暖氣補貼;如此等等。按照這種最省事的“暗補變明補”改革路徑,原來被排斥在國家福利體系之外的大多數國民,仍然沒有資格享受這種福利。而這一改革本身讓居民間收入的差距看起來更大了,因為,體制內群體的有些實物福利變成了貨幣收入,被統計到其名義收入中了。

  考慮到這一現實,政府目前向農村增加財政投入的做法是正確的,但還遠遠不夠的。就基于公共財政的原則,政府每年的常規公共支出,至少應當有一半以上投入到農村,投入給農民。這樣,才算履行了平等地向全體國民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務的義務?紤]到政府對農民的欠帳,甚至每年常規支出的大部分應當用于農村。

  至于福利保障制度,也需要進行徹底變革。當下的中國,需要一種真正的“窮人的財政學”。公共財政如果要進行轉移支付,如果要補貼什么,或者對什么人提供福利保障,那么,最有資格享受這種補貼、福利的,就應當是社會中的低收入群體,就是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而陷于貧困中的窮人。

  中國需要一場基于平等原則的“公共財政革命”,需要徹底顛倒目前扭曲的財政原則,從投資型的財政轉向公共服務型財政,從城市、工業偏向的財政,轉向平等的財政,在中短期內為矯正以前的偏差,更需要一種農村導向的財政。至于國家福利制度,則要從身份制轉化為救濟式,把僅僅覆蓋國有單位員工的福利制度,變革為覆蓋全體國民、但主要是覆蓋農民、覆蓋窮人的福利制度。從補貼收入最穩定、也最高的社會群體,變革為補貼收入最不穩定、也最低的群體。

  政府有沒有可能進行這場“公共財政革命”,筆者不得而知。但財政是政治的集中表現,中國社會的長期穩定及繁榮,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徹底告別傳統的掠奪性財政,完成這場財政革命,讓財政真正地服務于國民,而不是服務于政府揀選出來的某個特權群體。國民基于自身權益考慮、輿論出于公共責任倫理考慮,理應推動政府進行這場公共財政革命。尤其是各級人大如能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代表真實的民意控制和監督財政,則可推動這場財政革命早日完成。

  光靠福利不能解窮人之困

  不過,即便政府確實有這個決心,建立覆蓋窮人的福利制度,對于國家福利制度紓解窮人之困的效果,也不應抱太多希望。無論如何,福利制度只能救急,而不能解困,它可以讓一個人不至于生活不下去,或者說不至于讓一個人因為子女教育、因為疾病而陷入極端貧困狀態,但是,它不可能讓廣大的低收入群體提高收入。

  但目前,輿論普遍對國家福利制度寄予過高希望,有很多人呼吁回歸舊的福利制度,也有人羨慕北歐的福利國家模式。在筆者看來,構想中國式福利體系,有必要考慮幾個問題。

  第一,國家福利不可能是免費的。福利所需要的每一分錢都來自于民眾自己。政府可以印鈔票,就像拉美某些民粹主義政權最后不得不采取這一招,但印鈔票的所有惡果最后也是由民眾自己承擔。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增加福利,民眾就必須準備好忍受高稅收。這是一個無可逃避的選擇,北歐所有高福利國家,都是高稅收國家。

  第二,很多人在進行了這一權衡之后,仍然選擇高福利、高稅收,他們相信,稅負主要落在高收入群體身上,而福利將主要為中低收入群體享有,這樣,就可以實現全社會的收入再分配,使社會得手收入差距縮小。但是政府大量征稅、甚至又通過漫長的財政環節進行財政轉移、支付福利,一來一回,必然導致財富損失與財政效率損失。

  第三,通常情況下,讓高收入者承擔高稅負通常只是一種幻覺,高稅收的負擔一般情況下都落在了中等收入群體身上。在發達國家,福利制度通常只是起到“攪拌”作用,就是同一個中產群體承擔主要稅負,又獲得大部分福利。在中國,個人所得稅已經證明了中等收入群體是稅收主要承擔者的定理。原因在于,政府與國民的選擇不同。國民希望通過征稅縮小貧富差距,政府卻希望獲得更大稅收,因此,政府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拖延調整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就被囊括到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行列,政府的個人所得稅收入越來越多,個人所得稅調整收入差距的作用也越來越小。

  幾乎所有稅種都會如此。除了政府方面的原因之外,不同納稅人群體的行為模式也會導致這一結果。通常,高收入群體、及那些利潤最高的企業,總是有更多的方法避稅,因其數額較大,也有強烈的避稅激勵。而普通企業及中等收入群體的避稅余地則小得多,激勵也較小。

  第四,在中國,情況更為特殊。假如目前的福利制度不進行革命性變革,則發展福利制度的結果是,整個社會的收入分配更不公平。因為,在目前的福利制度下,最窮的人沒有資格享受國家福利,反倒是收入較高的國有單位員工享有福利。因此,在福利制度革命之前,通過高稅收增加福利規模,意味著中等收入群體將補貼高收入群體。

  如果考慮到這些因素,則傳統的福利制度就并不可取。事實上,政府當時僅向國有體制內員工提供微薄的福利,尚無法支持,就因為這套體制的運行損耗太嚴重。比如,政府向這些人口提供的全免費的醫療、教育機構效率低下,大量浪費資源。政府在90年代不得不進行改革。這些改革確實失敗了,但因此而要求回歸舊體制,卻把問題簡單化了。

  舊體制最大的弊端在于,與就業制度及其他政治制度相配合,讓人完全依附于國家。事實上,北歐福利國家模式也導致同樣的個人精神萎縮。對于北歐國家來說,沒有個人自主意識也許不是大問題,但對尚未完成法治與憲政轉型的中國來說,這種民族精神上的缺陷將是致命性的。

  事實上,中國人傳統上更信賴自己和家庭,而對國家有一種不信任。人們只相信,錢到了自己手中才是最踏實的。傳統上國人也主要依靠家庭自我保障,最多再通過家族性社區的福利網絡,來解決社會福利問題。當然,今日社會結構已發生巨大變化,但在設計福利制度時,仍可通過對民情的洞察,把家庭自我保障放到首位,而以國家保障為輔。

  在筆者看來,在討論福利制度的時候,似應破除“國家迷信”。其實,在人類可以設想的福利制度中,國家福利制度的運營效率可能是最低的。在人類社會的大多數時間,福利保障都是社會自身供應的,國家福利制度不過由德國的俾斯麥始作俑,僅有百余年歷史。而社會自我供應福利的經驗是不應被忽視和遺忘的。

  有學者引用法國就業法案遭遇挫折的例子說明,中國在改革、完善福利制度的時候應當防止福利制度設計不當導致勞動力市場僵化的危險。這種說法遭到了輿論的廣泛抨擊,認為這是窮人擔心吃大餐吃胖。但是,建立、改革國家福利制度之時,確實應當參考西方福利制度的成敗得失,以便我們作出更明智的選擇。談到經濟增長方式,人們普遍不贊成上走西方式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盡管這種說法其實是對西方的嚴重誤解;那么,在福利制度領域,恐怕同樣應當考慮西方的前鑒,而有所取舍。這恐怕也是一種后發優勢。

  尤其就現階段而言,福利制度建設的主要任務是,矯正其不公平,而致力于打破身份制,實現城鄉平等。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則我們社會中真正的窮人也就能夠獲得一些保障,這種保障將使他們在遭遇人生劫難的時候還能保持人的最后的尊嚴與體面。

  減少窮人更要靠擴展自由

  歸根到底,一個健全的福利制度,需要建立在大多數不是窮人的基礎上。在一個半數國民僅能解決溫飽問題的情況下,勉強建立起來的福利制度將會面臨難以承受之重。因此,幫助窮人,最可取的辦法還是讓窮人首先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

  好在,在中國,這方面的潛力還非常巨大。過去二十多年來,只是獲得了事實上的自由,就有大量農民擺脫了貧困?梢栽O想,假如國家能夠更切實地尊重個人自由,擴展個人自由的空間,讓窮人可以接觸更多機會,那么,窮人就會沿著社會開放出來的機會與財富通道,向上流動。

  對于不同群體的窮人來說,自由的側重點略有不同。

  對于農民來說,他們最需要遷徙自由。大多數人都會同意,農民擺脫貧困的最便捷途徑是變成非農民。過去二十多年來,在農業戶籍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收入有所提高,那是因為,隨著市場發育,他們獲得了事實上的遷徙自由和就業自由。盡管法律并不承認遷徙自由(憲法刪除了這一條),城市政府也繼續堅持戶籍制度,以此拒絕他們享受城市的某些公共品。但是,至少,他們已經可以偷偷地從低效率的農業部門進入現代經濟部門,這讓他們獲得了提高收入的經濟上的可能性。現在政府所要做的,就是把這種事實上的自由,變成法律上的權利。

  至于繼續留在農民的農民,所需要的是更大的法治與民主。他們的民主自治權利應當得到基層政府的尊重,他們對土地的產權也應當得到地方政府的尊重。應當進行一次革命性的土地改革,實現國有土地與農村集體土地的權利平等,即農民自己可以將集體土地轉化為工商業用途,通過轉讓建設使用權,獲得讓土地增值的大部分收益,這將為農民市民化提供一筆非常有用的起始資本。

  流入城市的農民已經成為新興工人群體,官方的統計表明,他們已經成為工人的主體。盡管相對于從事農業生產,他們的工資收入已經大幅度提高。但幾乎所有人都承認,他們的收入增長速度太低了。人們也呼吁提高他們的收入,但由于他們普遍就業于私人與三資企業,政府不可能直接管制這些工廠的工資。不過,略加分析即可表明,他們的收入之所以長期停滯不前,并不完全由于勞動力供應無限充裕,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由于戶籍制度限制,新興工人無法參與工作所在地公共生活,因而,當地政府根本沒有保障其權利的動機;工人們也沒有結社自由,無法通過工會與資方進行談判。因此,假如政府確實想提高新興工人的收入,辦法并不難:廢除戶籍制度,接納新興工人參與公共生活;尊重工人的結社自由。

  最后一點,要幫助窮人,政府應當尊重私人財產權,充分保障人們的創業與經營自由。國人擁有最出色的企業家精神,假如政府放松對經濟的管制,讓人們可以方便地成立企業,從事經營,這自然轉軌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讓剛畢業的大學生、讓新興工人、讓進城農民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不幸的是,近兩年來,企業創業與經營的環境反而在惡化。政府為了某些壟斷企業的利益,或者僅僅為了增加官員的尋租機會,而人為構筑市場進入壁壘。這保障了某些壟斷企業的特權利益,但這些壟斷企業卻不能提供任何就業機會;相反,大量本可提供就業機會的企業卻被扼殺。

  從社會的角度看,個人提高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普遍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當然,對于某些群體來說,財富再分配也是必要的。他們喪失了勞動能力,或者由于個人原因或自然環境所限,個人努力的空間非常小。這個時候,通過收入轉移,可以讓其防止其陷入絕對貧困狀態。但是,理論及經驗均可證明,更多的自由,更有保障的權利,更健全的法治與憲政秩序,是消除大規模貧困、讓窮人成為中產階級、讓中產階級成為富人的最佳選擇。只有在人們創造財富的效率得到自由之保障的前提下,一個合適的福利制度可健全地運轉。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7,53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