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望:一種典型的假改革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4日 09:30 新浪財經 |
新望,1964年生,甘肅靖遠縣人。曾任蘭州大學助理研究員,江蘇省張家港市委黨校高級講師,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民營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改革》雜志主編。獲得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等。目前兼任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南京大學長三角研究中心、蘇州大學蘇南發展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4月10日-4月16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新望。----編者按 一種典型的假改革 4月14日 星期五 文/新望 最近看到一本書《國有企業模擬民營企業運行》,扉頁上標明是“××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因為我在蘇南的民營企業做過較長時間的蹲點和跟蹤研究,對其運行機制也做過一些微觀上的解剖,而對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也有意無意間要做些比較,因此,看到這本書時,盡管對“國有模擬民營”這樣過分簡單的命題有所懷疑,但我還是饒有興趣的瀏覽了一番。 全書的邏輯起點可以歸納為一個古老的“三段論”:國有企業是有問題的,是必須要改革的;而民營企業的運行是有很多優越性的;因此,國有企業要模擬民營企業運行。我看,書的精華部分也就是這個“三段論”邏輯。至于書后大篇幅的“模擬運行的內容”及從《人民日報》、《半月談》、《解放日報》、《經濟參考報》上轉載而來的100多頁“模擬案例”,則觀點過于淺白,材料亦十分陳舊。如書中提出的“模擬途徑和內容”分為“模擬民營企業市場營銷”、“模擬民營企業管理”、“模擬民營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等三個部分。實際上這里講的都是企業經營與管理的“一般性常識”,但即使作為對企業管理一般常識的介紹也是不得要領的,可以看出,作者對當代管理理論十分陌生,所用概念基本止于泰羅時代,而對民營企業運行的現實狀況乃至于民營企業何以成為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的本質、民營企業的真正生命力究竟在哪里等這樣一些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或者語焉不詳,或者干脆懶得去做調查分析。 那么,書中對“模擬對象”也即民營企業的優越性是如何論述的呢?在“民營企業的運行機制”一節的開頭有這樣一段帶有總結性質的話:“民營企業中,預付于企業經營中謀求增殖的價值即預付價值在生產、流通、分配過程中履行生產、實現、分配剩余價值的職能。伴隨著社會再生產的不斷優化,勞動力再生產的條件不斷改善,在生活質量大幅度提高的過程中,逐步創造出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這段不知所云的話(原文的確如此)使人無論怎么猜測也不會與民營企業運行機制沾上邊。我將作者這一節內容的小標題照錄如下:“1、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預付價值。(1)勞動力成為商品,(2)貨幣轉化為預付價值,(3)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2、流通過程中的預付價值。(1)預付價值的循環與周轉,(2)社會總預付價值的再生產與流通(主要羅列了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實現條件的6個公式)!边@里原封不動的照抄了大多數高校已經淘汰了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的公共課教材,而且,著者把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再生產時所使用的“第一部類”“第二部類”這種純抽象的概念(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企業在實踐中做過如此劃分,因為這種劃分面對汽車、電腦等日益復雜化的產品既不可能,也無任何意義)用來概括當今民營企業的運行機制,大膽創新直令人汗顏。按理說,“民營企業的運行機制”是全書的核心內容之一,然而,即使核心內容也已然如此敷衍。 我們知道,在當前中國,大城市的民營高科技企業、溫州的民營企業、珠三角的民營企業、蘇南的民營企業各有其特點,而且處在劇烈的變革當中,但從書中看,該課題研究中對這樣一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經濟現象并沒有給予必要的關注和分析。以這樣的態度、這樣的水平、這樣的“重點課題成果”來籌劃國有企業出路,我們的確該為國有企業的出路捏一把汗了。最具諷刺意義的是,書的第六章即最后一章“展望”竟然是三個十分宏大的題目(全章內容總計2000多字,都是些口號性的語言):“推進中國經濟的復興”,“推進中國經濟學的復興”,“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復興”。掩卷而思,大汗淋漓! 書中有許多不倫不類的語言,如“裝上‘生產關系四環節說’這只火眼金睛就能發現生產關系三分法這只‘虎’集假冒偽劣于一身”等缺乏學術論證的語言隨處可見。論述問題所用概念亦十分陳舊,如“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固定資本”、“流動資本”、“剩余價值”、“平均利潤”等等。不知著者在寫作中把關注國有企業改革和民營企業運行這些前沿問題的讀者都想象成了一群什么人。書里更有一些邏輯上的漏洞使人感到匪夷所思。如在“模擬民營企業管理”一節中有“模擬民營企業的管理職能”的專述。民營企業的管理職能如何模擬?述書中羅列了5個方面: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企業就是企業,該怎么管理,就怎么管理。從這5點上看,難道國有與民營兩者的職能會有什么區別嗎?就是模仿這些嗎?再如,書中“模擬案例”一章中有“日本國有企業民營化的基本情況、特點及其啟示”。從內容看,日本民營化運動實際上是一場產權革命,是一種根本制度的改變,而不是模擬的問題,明顯是歸錯了類。書里還有一些技術性錯誤,不知是缺乏常識,還是有意為之。如,第5章中轉載而來的大量案例,只字未改,都是原話,有“據我們的調查……”,“我們認為……”等字樣,但文未只注明原載報刊名稱,卻均未注明原文作者。從內封上的“作者簡介”來看,著作人出版過19本著作,不知以往的19本書是不是都是這樣干的。 我注意到該書的出版時間是2001年,這時距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等重大理論主張已經有兩年多時間了,應當說,國企改革在指導思想和操作方法上都進入了嶄新境界。但這本書的基本思路還停留在1980年代中期“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水平上,甚至在理論深度上還沒有超出1950年代孫冶方提出的“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 說到底,最具有民營企業特色的運行方式,國有企業是無法模仿的。如企業家精神、股權結構、職工持股、分配機制、積累機制、融資體制、親族管理等。民營企業的企業家是市場選擇,而不是政府任命。尤其每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不是模仿來的,恰恰是獨創的和非替代的。我同意張維迎的觀點,國家所有制之下不可能產生真正的企業和企業家,國有企業的政企關系永遠分不開,預算硬化約束永遠不可能,經營權短期化永遠無法解決,所有權約束永遠無法建立。此種情況下,無論怎么模擬,也只是在馬背上畫白道道畫出來的假斑馬,并沒有斑馬的習性。 企業行為都是制度安排的結果。在一個競爭性市場中,企業都是平等的市場主體,規則是統一的,不存在誰模擬誰的問題。如果一個小腳女人沒有拿到賽跑冠軍,你不能怪她為何不模擬快跑的人,因為她本身是一個小腳女人。1980年代以來,“加強經濟核算”、“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廠長負責制”、“崗位責任制”、“承包制”、“優化組合”……該模擬的都模擬了,但這10多年來,要爛的還是很快爛掉了,要流失的還在流失。實質問題是,對國有企業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不能再錯失改革時機。國有企業必須盡快放棄身份上的優越感,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不進行徹底的改革,模擬論在實踐中貽害無窮,甚至煙囪里招手,別有用心。其實,當看到民營企業家的高收入時,國企的蛀蟲們實際上已經模擬的很到位了,把企業的財產當成了自己的家產,追求在職消費,貪污受賄如同把左口袋的錢裝到右口袋一樣方便。他們找到了最好的理由:我是在模擬民營企業。 我們有一種邏輯,“保留好的方面,舍棄不好的方面”。這是非常幼稚的哲學笑話。如果事情真的那么簡單,紅的就可以模仿綠的,東施就成了西施。全中國的哪個大城市不想模擬“硅谷”,模擬出來沒有?現在根本的問題不是模擬,而是改革。模擬論是一種典型的假改革,一味模擬,回避實質問題,我們就有可能出現“模擬市場經濟”、“模擬現代化”。如果真要模擬,我覺得倒是該讓民營企業模擬一下國有企業,如取消市場準入和種種歧視性政策,讓民營企業公平地進入上游產業和所有競爭性領域。 我們注意到,學術界內外,一些人在利用各種關系拿到國家基金,進行一些勉為其難的“模擬學術研究”。由于缺乏基礎理論支撐,只好在下游拾些牙慧,進行“野狐禪”式的理論創新。這種急于“支招”的“模擬學術研究”還有很多。我曾看到過一篇發表在所謂國家級學術刊物上的大文,講他自己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作者說,國企搞不好,主要是領導班子不行,而班子不行,主要是班長不硬。該文建議在全國范圍內考察,選出1000左右既有高尚道德又有經營才干的人派到國有大中型企業,不信搞不好。文中信誓旦旦地說,以中國之大,不信選不出1000個這樣的人才。此類“絕招”與模擬論如出一轍。說到底,他們都是不想改革,都是想回避實質問題。近年來,學界對個別知名教授的剽竊行為感到震驚和憤怒,但是,有些剽竊起碼是新鮮而有學術意義的內容,而成百上千各種理論教科書中陳陳相因的相互照抄,所謂“科研課題”中的假冒偽劣成果人們卻熟視無睹?蒲匈Y源配置在“政治正確”的旗號下被嚴重浪費,教授們熱衷于“跑課題”、“跑項目”,而不愿意沉下心來做踏踏實實的調查研究。社科界日常的學術腐敗和學風頹廢遠比我們看到的各類剽竊事件要嚴重的多。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