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掂量好技術研發中的三個輕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2日 13:51 《財經時報》 | |||||||||
盧東 上世紀90年代末,當世界高科技產業和納斯達克指數如日中天之時,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其出口總額度的比例普遍達到了30%左右。2005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到4000億美元,也首次到了30%的比例。
但比例上的等“量”,并不能代表質量上的齊觀。正如業界的一句戲言所說:中國出口的高科技產品,是出口產品卻進口高科技。 由于關鍵技術的自給率低,我國出口產品集中在中低端,特別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裝備制造業,重要的技術裝備和關鍵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在軟件、技術標準方面都要向外國企業支付高額費用。 從經濟角度看,這種依附型生產模式處于增值鏈的低端,只能為他人的高回報墊底,嚴重影響著我國外貿的收益;從安全角度看,在這種模式下,生產規模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對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利。 形成這種局面的直接原因,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企業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還沒有真正確立。筆者認為,更深層次原因,是企業經營機制的缺陷和由此造成的技術創新動力的缺失。 這些深層問題的解決,同樣需要從更深層面上集思廣益,尤其是應該正確理解和處理企業在技術創新三個關鍵環節的“輕重”關系。 研發投入:開源與節流并重 商務部有關資料顯示: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平均比重只有1%,比世界500強低兩個百分點。 我國企業自主研發投入的嚴重不足,直接原因是技術創新投入的確存在風險,效益回報不確定。因此企業在技術創新投資認識上,動力應建立在高瞻遠矚的戰略,明確的市場定位和在主業范疇內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持續追求。 但目前的特定國情條件下,大幅度提高國家和企業的研發投入并不現實。就筆者個人觀察,研發資金更大的問題存在于對存量研發資金使用上。比如一些企業當看到某一行業利潤可觀,便一哄而上,在這種轟轟烈烈的“群雄逐鹿”之下,便是門戶之見,重復投資,企業的研發形不成合力,有限的資金被大量浪費掉了。 在研發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因研發資金投入高,研發周期長,最后落到產品上的成本也就高,雖然產品在市場上是一個高品質的產品,但卻沒有了競爭能力。所以,企業不僅要堅定信心,還要走創新低成本的路,在開源、節流、挖潛和高效上做綜合性文章。 引進模式:吸收重于使用 如今從航天、航空到克隆、納米等技術,發明創造的空間十分有限并且難度很大。近日關于我國一批農民發明家,只是小學和初中畢業,發明了“潛艇下潛技術”“電機內螺旋泵”“照相技術”等十多種技術獲得了中國專利權的報道,對創新有一定借鑒作用。 新發明是技術創新,提高現有技術的性能也是創新。可以把創新分成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企業可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選擇創新形式。 引進技術有兩種模式,一種模式僅為使用而引進,這種模式往往因外國的技術約束,最終掉進了技術依賴的陷阱,使自己的命運掌握在了人家手中。另一種是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而引進,企業在引進技術后,重在吸收消化實現新的創造,這種創造是在技術的高端起步進行研發,可避免走彎路。 通過多年的技術研發積累,我國在一些終端產品生產過程中,已經有很多自主創新技術的配套產品,能夠通過整合、集成或配套起來以后再做核心技術的研發。像美國的波音飛機就是在跨越70多個國家的生產鏈當中處在最后組裝整合資源的地位。 技術為重 精神亦不可輕 一個企業的精神面貌對群體的創新意識影響很大。從更深層的技術層面上看,自然科學不是孤立存在的,若就文化中的技藝對創新的作用和影響而論,技術領域一部分與藝術發展結緣根深蒂固。 我國文化藝術歷史悠久,在設計領域藝術與技術的創新優勢很多,如"工業設計"就是運用科學技術與藝術方式進行產品設計的方法。古代張衡設計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從科學角度說是一種科學測量或演示儀器,在藝術上看同樣是一種集工藝技術與藝術一體的杰作。 在產品研發中,可以將與藝術設計關聯度大的產品,尤其是輕工產品、紡織產品、工藝產品、建筑工程等的技術研發優先攻關,借助我國文化優勢推動技術創新,開辟有特色的自主研發新路。 (作者為商務部研究院中國市場與貿易發展研究員,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