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王一江: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命運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3日 17:50 《財經時報》

  王一江

  在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現成理論答案的情況下,中國的改革開放必然是一個充滿問題,充滿矛盾,充滿曲折與挫折的過程。但因為它代表著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必然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很快就震動了全世界。

  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病

  這一改革的政治基礎,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是一種低效益、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費的體制。這一經濟體制不能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不能改變貧困和物資短缺所帶來的中國人民極端困難的生活狀況。

  那時候,絕大多數中國人肚子饑餓,住房緊張,穿衣緊張,定量供應糧、油、肉、糖、布、肥皂等各種日用消費品,購物憑票,處處排隊,出行難,入學難,看病就醫難。

  在這普遍貧困的大環境中,占總人口80%的農村人口的生活,更是難上加難。“進城”(找到吃國家糧的工作),成為多數農村人口,特別是年輕人夢寐以求,卻又難以實現的夢想,因為國家對農轉非有著嚴格的控制。

  從國際比較上看,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只會使中國更加落后于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國家,甚至一步一步落后于那些原來與中國處于同一起跑線的國家。經濟的落后,從根本上限制了綜合國力,包括國防力量的加強,長期這樣下去,毛主席所警告過的中國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只會更加嚴重。

  這樣的體制不改不行,這就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

  那種無法使中國改變其貧窮落后狀況的計劃經濟體制,有哪些最重要、最最本質的特征呢?

  1)生產資料國家所有。

  2)國家控制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各種資源,并決定資源的配置和使用。

  3)閉關鎖國。國家壟斷并限制國際經濟交流,強調自力更生,外貿和其它形式的國際經濟交往極其有限。那個時候,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我國外貿體制的特點是高度集中,國家集外貿經營管理為一體,政企不分、國家財政統負盈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

  在全黨共識基礎上,經過20多年改革的努力,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起來。與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相反,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其主要特點是:

  1)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單一的公有制變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經濟制度,除了國有經濟以外,還存在著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

  2)資源配置主要通過供求關系和價格機制進行調節。

  3)對外開放,中國是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多年來,作為中國對外開放主要內容的對外貿易、利用外資等,在改革開放中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不斷提高,進出口商品結構趨于合理,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對外貿易多元化的市場格局也逐漸形成了。

  黨的改革開放的政策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實惠,使中國的綜合國力空前強大。下列數字非常能說明問題。

  1)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25年來年平均增長率為9.4%左右 ,中國的經濟總量,已從1978年居世界第6位,上升到2005年居世界第4位。

  2)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帶來了人民收入水平的整體提高。2005年,中國人均GDP已達到1700美元,為1978年的7.6倍。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有4億人口脫離了貧困,這一現象,被世界贊譽為人類歷史最大的、最成功的一場脫貧運動。

  在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脫貧運動中,有數以億計的農村過剩人口,通過到城市打工,改變了自己的職業、生活方式和命運,使自己和自己的親屬脫貧。

  3)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大增強,年出口總量已從1978年的97.5億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7670億美元。中國已從一個外匯極其短缺的國家,成為外匯儲備非常豐富的國家。豐富的外匯儲備,為防范和抵消國際經濟風險,創造了條件,1997年中國以其外匯實力支持香港特區成功地抵制國際游資的沖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4)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已從1978年的人民幣1132.26億元,增加到2005年差不多三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增加了26倍。國家財政實力的增長,為加強國防,加強經濟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協調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在風云動蕩的國際大環境中,為中國的國家安全,為中國的社會安定和政治穩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改革開放利國利民

  改革的巨大成就絕不止這些,但這些不爭的基本事實足以說明,改革開放的決策,是中國共產黨建國以來一個最重要、最偉大、最正確的,改變中國命運的決策,其功在千秋,利在人民與國家。

  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先生才在一次答記者問時,充滿信心地預言,在他百年之后,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一定會堅持下去,因為它代表著廣大中國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是在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現成理論答案的情況下開始和進行的。勿容諱言,改革開放的過程必然是一個充滿問題,充滿矛盾,充滿曲折與挫折的過程。

  摸著石頭過河,難免會有劃破腳的痛苦,打濕衣的煩惱和摔倒河中的驚險。這些都不可怕。有一句非常富于哲理的名言,說的是: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犯錯誤,才是最大的錯誤。

  如果我們因為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有問題有錯誤,就放棄改革開放的方針大略,否認過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再過河,才是最大的錯誤。

  (作者為明尼蘇達大學教授,長江商學院訪問教授,

清華大學特聘教授,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財經時報》,中國人首選的經濟周報!
全年定價:98元
電話訂閱:010—87762866轉8011、8017
網址訂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