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讓公眾辯論改革 天塌不下來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8日 09:37 中國經濟時報

  孫立忠

  “以互聯網為代表,出現了大辯論、大批判形式的討論。這種討論實際上歷來對改革幫不了忙,反而起了負面的作用。”2月24日,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2006宏觀經濟預測春季年會上作了題為“回歸基本共識,以發展為目標推動改革在發展中追求和諧”的演講,批判了將利益群體矛盾公開化的做法。

  對于以大辯論、大批判的形式討論改革,李稻葵先生顯然是不認同的,所以就要“批判”。但對他的這種觀點,我實在不能同意。

  剛剛過去的2005年,被人們稱作是“反思改革年”。對于在改革中出現的貧富差距拉大以及國企、教育、醫療和住房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等,媒體和公眾進行了深刻反思,議論風生水起,批判不絕于耳。應該說,出現這樣的辯論和反思是正常的,是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一種必然,不應將其視為“反常”。

  改革中問題的出現,不是因為辨論、批判得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改革中問題的出現,更與一些弱勢群體無法充分表達利益訴求、缺乏話語權密切相關。比如說國企改革,許多地方搞的是暗箱操作,對于自身權益,工人根本沒有什么話語權,工會和職工代表大會也無權置喙,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國有資產流失、下崗職工權益受侵害等問題,實在在情理之中。其他的一些改革之所以出現偏差,同樣是出于此。那么,當各個群體都可以表達時,顯然就意味著今后改革決策的作出就可能更接近于真理,對此,難道不應該歡呼嗎?

  眾所周知,話語權的多寡與權力、地位、金錢等是密切相關的。只有廣開渠道,才能讓弱勢者得到更多的表達機會。而互聯網的出現,正彌補了這一點。而且,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表達往往來自于人們的親身感受,很多都反映了改革的真實,對于修正改革的偏差大有裨益,無疑是應該尊重與重視的。

  真理越辯越明。列寧說,“沒有公開性而談民主是可笑的”;顧準先生說,“弊害不怕公開罵,罵罵總會好些”。那為何要對于公開的辯論或是公開的罵感到不滿呢?李稻葵先生“批判了將利益群體矛盾公開化的做法”,但“矛盾公開化”遠比遮掩矛盾、粉飾太平要好得多。

  李稻葵先生說“這種討論實際上歷來對改革幫不了忙”,“歷來”二字,似乎窺透了歷史。但“歷來”的辯論和批判,真的對改革幫不了忙么?三十多年前關于“真理問題”的那場大辯論,達成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共識,難道不是對改革幫了很大的忙么?

  更何況,當前出現的辯論和批判,已不是往日的光景,并不是如當年那樣要上綱上線、將誰一棍子打死,而更多地是在表達利益群體的觀點和訴求,呼喚公平和正義。勢異時移,怎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呢?

  在大辯論、大批判中,或許會有憤激之詞,會有不理性之語,但這不能成為畏懼公開辯論、批判的理由。即便有些話不是真理,甚至是謬論,但給這些話以表達的平臺,并不會讓天塌下來。

  的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要靠深化改革來解決,要靠發展來解決。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拒絕公開的辯論和批判。公開的辯論和批判,只不過是人們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之一種。對于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允許不同的利益群體充分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甚至是為其創造和疏通表達的渠道,從而對其利益訴求進行深入了解,并讓各相關利益群體充分博弈,協調其利益關系,進而達成共識,大約才是明智的做法。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2,6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