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周其仁對中國經濟的樂觀已到喝醉狀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7日 07:08 東方早報 | |||||||||
早報美國特約撰稿人 薛涌 不久前,周其仁教授在《經濟觀察報》上寫了一篇文章,叫《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鼓吹他的“襯衫換飛機”的經濟學。他提到許多人對“中國賣八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駕空客”的事實感到痛心。并特別提到“更有一位自稱‘海外自由派’的美國華裔教授,跨洋越海發表了‘中國不能永遠給世界打工’的聲明!痹谒磥,這些痛心疾首的看法表達的無非
我不妨自報家門,聲明自己就是那位“海外自由派”?上е芙淌趯ξ抑v的話未免有些斷章取義。我從來沒有反對過“襯衫換空客”。以中國目前的狀況,不用襯衫換用什么換呢?我對歐美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也同樣嗤之以鼻。我當然更不反對中國現在為世界打工。我強調的是中國不能“永遠”為世界打工。我兩年多前寫了《中國不能永遠為世界打工》的文章,最近同名的書也已經出版。不論是在文章還是書中,都沒有討論“襯衫換空客”的事情。 我書中的核心主張是:中國的問題必須用充分的市場競爭來解決。要有充分的市場競爭,就必須注意保護一般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即普通老百姓)的基本權利。不能以惡化老百姓的生存和工作環境為代價來為大企業或外資“改善投資環境”。政府要像對待外資那樣對待老百姓的小小夫妻店,要像對待外賓那樣對待自己的公民。只有這樣,本土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崛起,產業才會升級,中國人才不會“永遠”為世界打工。 我和周教授一樣相信市場,也為中國近年的經濟成就叫好。不過,我們看到的東西不同。周教授反復論證的是現實的合理性。他是為現狀辯護的經濟學家。我則著重分析現實中的問題、在目前的繁榮中潛在的危機。換句話說,他是向后看的經濟學家,動不動就回首過去二十多年:我們很了不起!我則向前看,看看下一步該怎么走,有什么陷阱等著我們。 周教授是經濟學家,其樂觀精神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一年多以前在媒體撰文,認同張五常的說法,認為2022年中國的人均GDP就有和美國叫板的實力。這無異于預測中國的GDP總量在未來不到20年的時間里增長60多倍!在我看來,這種樂觀已經到了喝醉了的狀態。我以研究歷史為本業。對照歷史,中國目前的經濟成就雖然不錯,但還比不上許多發達國家當年的經濟起飛。比如,日本戰后經濟起飛25年,到1970年前后,已經出現了一系列世界頂尖的企業,如索尼、東芝等等。中國經濟起飛同樣25年多了,哪里有世界頂尖的企業?為什么我們還只能為世界打工?這難道不值得關注嗎?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國目前雖然經濟繁榮,但經濟運轉還是缺乏效率,過度依靠投資而非創意來驅動發展。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享受著巨大的人口紅利,有的是人,有的是力氣,可以給世界不停地縫襯衫。但是,這樣廉價、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苦力,能賣多久?再過15年,中國的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開始,必須要求人均創造較高的附加值才能養活大比例的被撫養人口。而要創造人均的高附加值,就不能僅靠給人家打工、掙最低的工資,還必須當老板、賺大頭?墒侨缃,我們當老板的影子還沒有。往前看看,打工的好日子只有15年,過一天少一天。這能讓人睡得著覺嗎? 周教授也許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我們還沒有走到那個份上。我則說,看看日本,戰后起步時和我們一樣窮,人家25年走到給世界當老板的地步。我們大概走35年也到不了那里。這證明我們的體制有問題。中國經濟,就像一個人一樣。年輕時沒有錢可以賣力氣吃飯。但你必須保證等你賣不動力氣時能夠靠不賣力氣而吃飯。你必須為未來作準備。這就是我要探討的問題。 可惜,周先生不僅不去喚醒公眾的危機感,反而督促大家放心地在目前的山上放聲歌唱:“認真看看腳下的中國之山吧。她是那樣的景色迥異,多姿多彩。”在我看來,這不過是“只緣身在此山中”而已。我看中國這座山,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很大,很壯觀,但也很單一,打工仔太多,老板太少。中國已經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按購買力算,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么一座大山里,竟連一家世界頂尖級企業也沒有,哪里說得上什么多姿多彩? 中國的經濟,如今就像一個二十歲的小伙子,身強力壯,能不停地給人家扛大包。周教授為他叫好:有活兒就去干,扛得越多越好,這樣下去你一定會了不起的!我則會對他說:年輕人,現在沒辦法只能賣力氣,但總這樣賣下去不是個辦法。想辦法縮短扛大包的時間,抽空讀讀書吧。這個年輕人應該聽誰的呢?相信讀者應該有個判斷。 行文至此,不禁想對國內的“自由派”提出一些忠告。在改革之初,“自由派”在普及一些市場經濟的基本理念方面功不可沒。他們的成就,源于對現實的批判精神。但是,“自由派”必須小心不要成為自己的成功的受害者。當一些“自由派”的理念得以實施后,“自由派”容易彈冠相慶,從對現實的批判轉向為現實辯護,甚至成為新的既得利益集團。一旦失去了批判精神,自由就失去了創意和公信。我之所以自稱“海外自由派”,就是因為我依然秉承自由主義的理念,但希望和“歌德式”的“自由派”劃清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