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討論于本來面目的吳敬璉還是那個吳敬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3日 10:05 新浪財經 | |||||||||
曲力秋 作為改革的推動者和政府決策的幕僚式人物,吳敬璉始終是媒體追蹤的對象。最新一次將他卷入爭議漩窩中的,是前不久他的一番關于反思改革的言論。 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06年年會上,吳敬璉在指出過去的改革存在四大缺陷,需要
有好事者將春節前吳敬璉的“什么人可能反對改革?一個是既得利益集團一個是貧困群體。他們可能在反市場體制上結成聯盟”這番話做對照,認定吳敬璉是“洗心革面、繳械倒戈”。 情況果真如此嗎? 在過去27年的改革歷程中,中國理論界圍繞改革話題曾有過三次大的爭論:1981年到1984年圍繞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爭論;1989年到1992年圍繞中共十四大關于建立市場經濟的爭論;2004年至今圍繞中國國企改革、醫療和教育改革以及貧富分化等問題的爭論。 前兩次爭論的共同點是都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的色彩,或者說是在意識形態的氛圍中進行的。經過這兩次大的爭論之后,刻在“改革”頭上的意識形態烙印逐漸淡化。中國的改革已經走入到技術化、專業化的層面,與此相應的,是時下正愈演愈烈的第三次爭論更具有實質性。 在中國的思想界,不同理論流派的背后是不同的政治力量,這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春節期間,《財經》雜志刊發了署名為“皇甫平”的文章,這篇題為《改革不可動搖》的文章,將公眾對改革的爭論武斷地指責為“似乎又面臨一輪改革‘姓社姓資’爭論的輪回。” 在改革已進入到實質性階段之時,為何有人如此熱衷于將討論再次引導到意識形態層面上來。原因很簡單,在技術性層面開展的改革,任何一個微小的進展都會觸發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將討論引入到意識形態范疇,可以有效地阻制那些具有可操作性政策的出臺和推行。那些力圖將對改革的爭論說成是“又一輪‘姓資姓社’爭論的輪回”的人,其背后的政治力量正是這些既得利益集團。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上世紀70年代末和整個80年代,走出“極左”路線桎梏的中國人民,出于對舊有僵化體制的深惡痛絕,對未來的改革充滿了美好的憧憬。起步于這一階段的改革,因此而披上了神圣的光環,并被推擁到不容褻瀆的位置。將民眾對改革的爭論指責為“反對改革”,容易引起那些至今對改革懷有理想主義情感的人的共鳴,使他們在情感上的天秤上不自覺地倒向對質疑改革者的批判。 在這層耀眼的光環下,吳敬璉是否有過短暫的迷失我們不得而知,但時下一些知識精英不明就里,難辯真偽倒是不爭的事實。 吳敬璉畢竟是吳敬璉,這位最早呼吁“警惕權貴資本主義”“警惕偏離規范的、法治的市場經濟的方向”的經濟學家,在中國改革又一次處于十字路口之時,堅定地指出目前正在開展的這場大討論應“主要集中在中國應當采取什么樣的經濟增長方式和中國過去改革的成敗得失這兩大主題上。”其去意識形態化、還討論于本來面目的用意十分明顯。 說到底,吳敬璉還是那個吳敬璉。 新浪網聲明:新浪財經登載此文出于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意味著新浪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