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錯了 經濟學家的學術和人品必須要混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7日 10:38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2月11日,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一次“中國經濟50人論壇”年會上發言時呼吁,要改變目前在學術爭論中出現的危險弊端:“對于各領域制度調整的具體措施和經濟學家的學術道德問題,應該分開來做更具體的討論”,強調“學術觀點與人品不能混為一談。”(《北京晨報》2月13日) 吳先生提出這樣的說法,顯然與最近一些經濟學家的人品遭到廣泛的懷疑有關。如
在許多時候和許多領域,的確不能以人品判定學術水平高低和觀點正誤,如據傳元代著名大書法家趙孟頫人品低劣,亡國之君李煜填的詞至今被人傳誦,2001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英國作家奈保爾是個自認的嫖客……學術與人品,在這些領域的確不能混談。然而并非所有的學術領域都是如此———經濟學家的學術和人品就是必須要“混談”的,此外還有政治家、醫學家等。這是因為這些職業具有其特殊性。譬如一名醫學家,如果在其眼中個人經濟利益高過他人生命,就很有可能對病人采取“過度治療”的方案;一名政治家如果道德低劣,就極有可能欺罔公眾,一旦掌權后就會損公肥私。當前的經濟學家亦是如此,因為經濟學家所掌握的是“經世濟民”之學,許多經濟學家成為了政府部門的智囊,其發表的學術觀點經常直接關系到公共政策的取向,進而影響到某項社會事業的進程。此時,如果有經濟學家人品低劣膽大妄為,不惜以誤導改革的形式,損害廣大群眾以維護某些利益集團,后果就將極其嚴重。 去年年底的時候,有好事者搜集整理出一份“中國經濟學家駭人聽聞的語錄大全”,一時轟動網絡上下:“房價漲得快是正常現象……是好事”;“在公有制下,官員索取剩余可能是一個帕累托改進”;“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只有拉大差距,社會才能進步,和諧社會才能有希望”;“中國窮人為什么窮,因為他們都有仇富心理……窮人應該將富人看成自己的大哥,大哥穿新衣小弟穿舊衣,天經地義”;“中國股市很健康,早晚沖上三千點”;“自行車比汽車的污染還要大”……。我想請教吳敬璉先生:如果聽任上述“學術觀點”引導改革,中國將走向何方?這般信口雌黃的所謂“學術觀點”,豈是道德水準及格的學者所能講出?又怎能不與其人品“混談”? 當然,在經濟學界講什么“學術觀點與人品不能混為一談”,這種觀點或許并不是吳敬璉先生的發明,早在前幾年就已經有經濟學家講過“經濟學不講道德”了。但是,從“國際慣例”來看,這卻的確是違背經濟學基本性質的逆動,是對公眾的愚弄。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岡納·繆達爾曾經強調: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應當滿懷人類的同情心,獻身于“公共政策的最終目標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信條。瑞典皇家科學院1998年在向阿馬蒂亞·森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時曾這樣贊譽道:“他在重大經濟問題的討論中,再度注入了倫理層面的思考。”這些,難道不是足以說明,以人道精神為精神核心才是一名經濟學家的最高境界,經濟學的思考與道德倫理的思考原本就應該是溶為一體的嗎?因而,強調經濟學的“學術觀點與人品不能混為一談”,等于變相抽去了經濟學的脊梁骨。 如果說,中國的經濟學家學術水平普遍還不太高,甚至“真正的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這都不足奇怪,但在學術觀點與人品關系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我國某些主流經濟學家與西方經濟學界的識見竟是如此迥異,令人一時無語。 郭之純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