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陳東琪:從制度和政策兩方面著力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1日 16:33 《財經時報》

  產能過剩主要來自工業領域。這可能是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發展階段中的必然問題,但我們要把代價降到最低。解決產能過剩需要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但更多的要依靠制度建設

  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任職的陳東琪先生,經歷過完全計劃經濟時期那種“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經濟周期,全程跟蹤中國市場經濟的發育過程,熟悉計劃經濟的弊端和今日市場經濟缺陷,在解讀這輪經濟周期導致的產能過剩問題時,更多考慮歷史背景,并不求
全責備。

  中國企業自調節能力不強

  《財經時報》:產能過剩成為當前的重要宏觀經濟問題。你長期跟蹤研究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經歷過計劃時期的產能過剩,對于今日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能過剩,你是如何看的?

  陳東琪: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只要是市場經濟形態,都會出現周期性的產能過剩,但中國過剩的程度相對于成熟的西方國家更嚴重一些,表現的范圍更寬一些,而且自調節能力也相對較弱。

  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自調節能力很強,每當經濟發生周期性波動時,市場自發地出現大量并購行為,企業在調整期可以實現熊彼特所謂的破壞性創新,那些沒有成本優勢的企業可能被一些規模強大的、技術含量高的企業收購。

  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相對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更嚴重,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企業在經濟波動時自我調節能力不強,缺乏靈活的優勝劣汰機制。我們的企業中,大量的國有企業缺乏硬預算約束,加上激勵機制不健全,這些企業在決定是否投資,投資多少,何時會獲取收益等問題上,沒有明確的判斷標準。

  中國的私有企業則具有盲目擴張的沖動。這些私企進入具體行業時是初學者,對市場本身缺乏認知。在鋼鐵、水泥等現在產能過剩的行業,私有企業進入時間很短,對市場缺乏足夠的理解。我個人認為,我們今日的產能過剩,和我們企業成長的歷史很短有很大關系。

  《財經時報》:今日的產能過剩只是在少數行業,并不是整體過剩,可以說是結構性過剩。前期經過了激烈競爭的家電行業現在已具有對產能過剩的自調節能力。

  陳東琪:家電行業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時也出現產能過剩,但現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發展出一套優勝劣汰的機制,即使出現產能過剩問題,也能很好的通過市場手段進行消化。浙江、江蘇、廣東等地的私企進入服裝行業有很長的歷史,私有服裝企業對市場的理解也更成熟一些。這些服裝行業雖然面對巨大的國際門檻,但能夠自我消化行業的產能過剩。而私營企業進入鋼鐵、化工等行業的時間都比較短,需要一個學習過程,難免要付出學費。

  第二個原因是地方政府行為。政府受自身利益驅動,有追逐GDP、經濟產量和增長速度的沖動,在上升期各地政府的投資熱情會很高。在經濟調整期,中央想從宏觀層面進行調控,但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調控便一定程度失效。地方政府很強的擴張熱情,大量的投資形成大量的產能,當供給無限增長時,需求不可能無限地跟上去,于是就會出現供大于求的缺口。

  第三是整個經濟運行機制中創新機制沒有形成。進入經濟調整期,投資者預期發生變化,投資減少、消費減少,可是供給還有慣性。這時如果有創新的話,可能就會對供大于求的缺口進行調整。但我們現在的創新機制不靈活。

  這三個原因使我們的產能過剩相對于西方國家更嚴重,付出的代價更大。

  地方政府、企業和銀行都比較短視

  《財經時報》:相對于計劃經濟時期的產能過剩,本輪產能過剩有什么新的特征?

  陳東琪:最大的不同是,這一輪產能過剩的市場色彩比較濃厚。以前生產多少、消耗多少、供求數量都由計劃來定,多了就“關停并轉”,少了就扶持,F在除了公共投資或國有控股的壟斷行業,大多數行業都是靠市場供求來調節,供大于求就退出,求大于供就進入。在現在這種情況下,要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比計劃經濟時期更難,因為政府現在只能間接引導,不能直接決定企業的行為。

  用市場的方式化解產能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會長一些,但代價會變小。因為企業會漸漸積累經驗,對市場的預期會更成熟,不再只預期一兩年的行情,而可能是看整個行業產品的周期。

  政府宏觀調控也發生變化,比如說通過微調,通過政策引導來調控。這方面的措施慢慢形成一些機制,通過這些機制來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代價就會小一些。

  此外,本輪產能過剩面臨一個相對比較好的條件,就是對外開放度比較高。國內的鋼材價格去年上半年一路下跌,下跌幅度非常大。而目前國際上美國板材鋼材價格很高,比一般國際平均水平高很多。這樣,一部分鋼鐵過剩產能可以在美國等國際市場上得到消化。

  相對來說,這一次產能過剩的代價沒有以前那么大。但是這個問題要得到最終解決,要依靠市場本身的約束。當然,適當的宏觀調控也是必要的。

  《財經時報》:有人說這次的產能過剩源于地方政府、企業和銀行形成了一個鐵三角,三方利益扭結在一起,要打碎這個鐵三角,還得動用行政手段才會見效快。

  陳東琪:在這輪經濟周期中,地方政府、企業和銀行都比較短視。從機制上來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確還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盡管政府不是企業的投資者,但政府有很多辦法來影響企業投資,企業往往是被動的。政府想要推動企業投資的時候就可以在稅收、費用等方面幫助企業,比如推遲交稅,在企業虧損的時候幫企業填補虧空等。

  有了政府的參與,再加上對未來的把握并不清晰,即使是民營企業,也會形成這樣一種心態,那就是今天有錢賺,今天就投錢進去,先撈一把再說,不管明天會不會虧損。民營企業尚且如此,國有企業就更不用說了,因為國有企業沒有嚴格的成本收益的約束。

  增長要靠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

  《財經時報》:既然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都會有產能過剩問題,那么產能過剩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有何正面意義呢?

  陳東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一個市場經濟中,產能過剩有一定的必然性。一定的產能過剩,才會促使大家降低成本、促進規模化。正是由于不斷存在一些產能過剩,不斷存在一些有效需求不足,才會促使企業想辦法進行大規模并購,在技術進步上追求領先,才會有創新的推動力。當然,這種破壞性創新需要控制在一定的區間內。我們的問題是距離這個標準很遠了,F在過剩問題嚴重,這說明我國經濟體系存在嚴重的問題。

  《財經時報》:中國這次的產能過剩會引發新一輪的價格競爭,導致企業利潤下降,銀行信貸質量下降,經濟可能陷入通縮。這個問題如此重要,找到成功的解決之道就至為關鍵。

  陳東琪:盡管解決產能過剩是今年工作的重點,但這個問題不是短期能完全解決的。解決產能過剩需要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但實際上更多的要依靠制度建設,依靠機制。我們要把政策效果落實到機制的形成上來,使企業更具成本收益意識,更具自我調節能力,這樣,以后再發生周期性過剩的時候,代價就會小一些。

  解決產能過剩需要從制度和供求關系調整兩方面來入手。不同行業,產能過剩的規模和解決的辦法不一樣。比如說汽車行業。需求方面的辦法,一是降價,讓更多消費者用同樣的錢買更多的汽車,買更便宜的東西,用降價的方法增大國內需求量。二是把一部分供給輸送到國際市場上去,增加外需。從供給角度看,那就是企業不再按照從前的產量生產。

  不同的行業產能過剩的代價不一樣。不同行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問題的嚴重性也不一樣。 我們的產能過剩主要來自工業領域。這可能是發展中國家在一定發展階段中的必然問題,但我們要把代價降到最低。

  中國以后的經濟增長要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賴原材料和資源的投入。要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創造更大的產能,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

  《財經時報》:在產能已經過剩、企業普遍虧損的情況下,拿什么來推進技術進步?

  陳東琪:有兩部分企業,一是已經進入的企業,一是將要進入的新企業。對于新進入的企業,在配置安排、組織生產的時候,應該給予一個選擇導向,在稅收門檻、融資條件等方面提供行業性便利,引導新企業進入更多依賴于人力資本而非自然資源的、科技含量更高的領域。

  對于已經進入的企業,也可以進行產品選擇、進行技術流程選擇,它還能選擇重組并購,比如鞍鋼本鋼的合并。今后傳統產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走集中化道路。企業通過市場手段自己去進行產業集中,而不能僅僅由政府去搞人為的產業集中。

  中國企業一定要進行技術和產品創新。就鋼鐵行業而言,可以不做鋼坯而轉做技術含量更高的鋼材。更多開發技術含量高的深加工產品。今后不是賣土地賣水資源賣低勞動成本,而是賣深加工,再發展為賣技術產品。

  另外還有流程方面的創新。企業在控制直接生產成本以外,還有很多工作可做。對企業的生產、銷售、采購等所有流程都可以進行現代化改造,降低整個物流成本,以提高競爭力。促使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多層次多樣化技術含量高的附加值上去,而不是放在單一的低端產品的產量上。

  只要我們在這兩個方向上不斷去做,同時在制度安排和政策推動上不斷努力,這些產業肯定會成熟起來,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當然,這個成長的過程會比較長。

  《財經時報》:產能過剩問題的出現,將對今年的宏觀經濟產生全面的影響,那我們的宏觀經濟政策是否會做相應的改變呢?

  陳東琪:總體來說,解決產能過剩只是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任務之一。為了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在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時要從實際出發。供求關系絕對均衡是不可能的,我們的調控只能使問題有所緩解,要最終解決這個問題,還要依靠整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反過來說,由于產能過剩,投資品價格就下降了。同時整個投資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受到控制。2005年固定投資增長速度是25.8%,我認為降到20%左右比較合適。這種情況下投資品的需求會降低,投資品的價格會更進一步下降。這些方面會反過來影響宏觀經濟,影響生產資料價格,影響整個價格水平。

  從這個角度來講,調整過程中需要把握好度,防止出現

通貨緊縮。防止生產資料價格向消費品價格的傳導過程中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這是本輪宏觀調控在現行體制條件下想努力做到的事情。是否能解決,這需要實踐來檢驗。

  (本報實習記者 徐寒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財經時報》,中國人首選的經濟周報!
全年定價:98元
電話訂閱:010—87762866轉8011、8017
網址訂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