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周業安:斬斷現有企業保護之手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1日 15:51 《財經時報》

  產能過剩不是整個行業和所有產品的過剩,而是普通產品和低技術含量產品過剩。正確的解決之道是鼓勵有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進入,而不是設置更高的門檻保護那些在位企業

  按照官方的說法,目前,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汽車、銅冶煉行業等七個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水泥、電力、煤炭、紡織行業也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是,判斷產能過剩的標準,似乎有點難以令人置信。

  產能過剩源于低水平過度競爭

  按照官方和準官方機構所發布的信息,產能過剩大概可以從以下三個主要方面進行界定。

  一是產品價格相對下滑,比如,部分產品如鋼材的價格已經跌破成本。二是企業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虧損企業增加,比如鋼鐵行業利潤同比回落52.2個百分點;水泥行業利潤同比下降60.6%;

汽車行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6.7%;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長86.2%。三是行業供給超過了行業需求,比如2004年水泥產能過剩2.5億噸;2005年汽車業產能過剩200萬輛。如此等等。

  但所有這些標準都是總量的,不是結構的,無法揭示現象背后的真相。

  產能過剩問題看似簡單,其實背后的玩意挺耐人尋味。如果把簡單的數字面紗撩開,就能發現其中一些奧妙:其一,在這些產能過剩的行業中,并不是所有的企業日子都不好過,而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其二,日子不好過的企業照樣過著日子,而且手頭還不見得窘迫,好死不如賴活;其三,日子好過的企業也總覺得自己過得不夠好,心中總有一絲隱憂,總對外宣稱自己也是賴活著。

  關于第一點,理解起來非常簡單。現在的產能過剩行業并不是整體行業衰退現象,而是一個結構現象,否則就無法支撐中國如此高的GDP增長率。結構問題不僅體現在企業

競爭力的差異上,還體現在產品結構的差異上等等。所謂過剩,不過是大部分普通產品的供給過多,比如鋼鐵,普通型號的鋼材供過于求,而一些高技術含量的品種卻供不應求。我們眼中看到的產能過剩現象,不過是一種低水平過度競爭而已。

  由于大部分產品技術含量低,對工廠的建立要求不高,這樣競爭就集中在成本上,而不是技術上。只要一個潛在進入者覺得自己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出同類產品,那么就會選擇進入,力圖擠出在位的企業,從而占領市場。

  限制新進入者只會雪上加霜

  產能過剩就在這種拼成本的競爭過程中形成了。搞清楚了過剩的機理,就知道如何治理它了。有兩個截然相反的政策思路。一種是如現在發改委提出的,如嚴格市場準入、淘汰落后產能、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兼并重組、完善行業規劃和產業政策等。

  這種政策設計的理念在于,既然產能過剩,就應該降低行業供給,相應的辦法就是限制新進入者,調整在位者。這是典型的保護在位者導向的政策設計,隱含的假定前提就是,對在位者的淘汰是一種浪費,還是應該以挽救為主。發改委把自己扮演成“救世主”的模樣,以為通過這些產業政策的推行就能夠化解產能過剩問題。

  殊不知這類政策的有效性必須基于以下前提:自己是一臺“深藍”電腦,能夠計算出各種復雜情況下的應對步驟;在位企業是自己的下屬,對自己的命令絕對服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典型的計劃體制老套。政策不像一些白酒,越陳越好。且不說發改委沒有處于市場中的企業聰明,即使其更聰明些,在位企業也不會服從。

  道理很簡單,既然只能拼成本,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導致平均成本的持續下降。所以,發改委的市場禁入政策只不過是用在位者的產出擴張替代了新進入者的產出而已,但整個行業的產能還會繼續增加。

  這就引出了另一條政策思路——鼓勵進入者的政策導向。一個理性的企業如果決定進入某個已經產能過剩的行業,那么它一定有某些絕活,要么有更好的產品,要么有更低的成本。無論是哪一個,隨著新進入者的增加,行業的整體效率水平都會上升,從而產能過剩問題得到緩解。但是,這里面同樣隱含一個前提,就是相對低效率的在位企業順利地安樂死。一旦企業垂而不死,那么行業的產能過剩就更嚴重了。

  斬斷企業的保護之手

  此即前面提到的第二個問題,為什么低效的企業能賴活著?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企業的死亡牽掛著領導的政績,地方政府總會出臺各種保護政策來挽救這些僵死的企業。寧可養著,反正是老百姓的錢,花了也白花。第二,企業通過借款和國有銀行形成了利益同盟,如果企業活著,好歹是應收款,如果死了,就是實打實的壞賬,銀行寧可讓企業借新賬還舊賬。

  舊的不去,新的也來不了。不過,光是這些低效的在位企業呼吁還是不夠的。日子好過的在位企業同樣會假裝賴活著,為啥?圖個輕松。

  試想,如果不斷地有高效率的新企業進入,自己的壓力可有多大呀?維持現狀有多好,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牽線搭橋,進行并購,擴大自己的產能;另一方面,還可以把這幫難兄難弟當作基準,降低政府對自己的考核標準。要知道,在產能過剩的七個行業里,領頭的大多是國有企業。誰愿意向高個子看齊呢?反正企業又不是自己的。

  結果,在推進市場進入方面,無論日子是否好過,企業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在展示行業形象方面,好企業同樣需要一個樸素的外殼。

  倒霉的只有那些想做點事情又有能力做點事情的民營企業,面對產能過剩這堵墻,連這些行業的門也摸不著。它們可能還不知道,正是在位企業和相關部門共同筑起了這堵墻。

  熊比特早就指出,經濟的發展是依靠創新推進的,而創新是一個創造性的破壞過程。產能過剩不過是競爭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又何必大驚小怪?如果每個行業都能像教科書上所說的,達到競爭市場均衡,那么要么人類社會就處于一個真空狀態,要么人類都是能掐會算的神仙。

  可惜是人會犯錯,錯誤是成長的動力。蘭格等人早期幻想的“計算機烏托邦”也僅僅停留在某些狂人的腦海里,其危害性地球人都知道。企業自己挖的“坑”應該自己填,政府所需要做的,僅僅是盡快斬斷對在位企業的保護之手而已。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財經時報》,中國人首選的經濟周報!
全年定價:98元
電話訂閱:010—87762866轉8011、8017
網址訂閱:#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