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和平崛起:尋求共同利益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9日 14:07 和訊網-《財經》雜志

  當沒有“stake”可以“hold”的時候,“stakeholder”也便毫無意義

  □ 本刊記者 黃山/文

  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去年秋天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發表“中國往何處去”的演講,對于近年來蔚為熱點的中國“和平崛起”抑或“和平發展”戰略,給出了來
自美國官方的第一個重要的、系統的回應,體現了美方——至少是眼下布什政府對中國未來走向的期許。

  佐利克在演講中提出“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一詞,一度引發廣泛的揣測與討論。實際上,演講透露出的意思再清晰不過:盡管“中國不認為自己的前途取決于廢除現行國際體系的基本秩序”,但美國希望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的參與者”,需要“認識到國際體系維系著他們的和平繁榮,因此努力維護這個體系”。

  用更通俗的語言說,美國希望,崛起的中國不僅不會對既有國際格局制定者和維護者——美國形成制衡,還進一步希望中國不要甘于成為一個坐享其成者(bandwagoner),且要積極與美國共同努力維護這個國際體系,即成為一個利益相關參與者。

  來自美國的這一回應,正與2005年中國通過國家領導人、政府官員、學界向外界特別是美國傳遞的信息相應:中國要走和平發展道路,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這一表述意味著,中國要完成從“制衡者-坐享其成者-利益相關參與者”的轉變,在中美兩國間取得重要共識。

  制衡者的角色,更多地來自對以往新興大國史的解讀。傳統現實主義習慣從實力推導意圖,認為一國實力的上升會挑戰現存國際關系結構,并采取富有攻擊性的行為,從而給既有國際格局的維護者帶來麻煩。《文明沖突論》作者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曾表示,英、法、德、日以及蘇聯和美國向外擴張的時期,同工業化和經濟的強勁增長階段相吻合。近年來,“中國威脅論”始終是美方揮之不去的擔憂,就始自這種邏輯。

  傳統觀點認為,新興大國必然尋求領土擴張;但截至目前,在中國的對外行為中找不到相關依據。中國已與12個陸地鄰國簽訂了邊界條約,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中國與印度、不丹的邊界問題正在朝積極方向發展;中國正積極推進地區安全對話與合作,參與諸如“東盟10+1”、“東盟10+3”、東盟地區論壇(ARF)等地區機制。這證明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

  不過,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所關注的,更多地在于未來20年內,崛起的中國可能扮演何種角色;這就要求中國必須做出更多的原則性承諾,拿出更具體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并從當下就開始為中長期的和平發展目標做好準備。這要求中國迅速跳出辯論制衡者角色的圈子,轉而盡快進入利益相關者的角色。

  鑒于中國的大國身份,這一轉換過程,需要盡量跳過坐享其成者的過渡階段。在未來幾年內,中國能否在這個方向上做出有效舉動,值得關注。

  利益相關者核心的特點就是責任的分擔,但又不能因為分擔的責任導致自己的利益受損。中美兩國最近在責任分擔方面的典范,是2005年9月達成的朝核六方《共同聲明》。無論聲明本身的發表,還是促成聲明的六方機制,中國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美國外交重心中東化的時候,中國在東亞地區積極承當起建設性的作用,以自身的影響力維護了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換言之,中國在東亞分擔了制止擴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責任。而對防擴散原則的承諾,使中國能夠在對外政策方面成為負責任的一員。目前,六方會談在取得有限成果之后再度陷入“誰走第一步”的僵局,2006年更成為朝核問題協議落實的關鍵一年。中國能否在這個問題上繼續在國際上得分,同時維護自身的利益,仍有相當的變數。

  除此以外,如美國參議員、民主黨人約瑟夫利伯曼(Joseph Lieberman)所言,中美可以在基于新能源的開發以及改進現有交通系統方面進行合作。中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石油消費國,可以致力于替代現有化石燃料的事業。

  據美國國會最近發表的報告,因為中國的產業結構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不如美國高,在出現可替代能源的基礎上,中國應能較快實現產業的轉換。因此,如果能在能源政策方面更多致力于替代能源的研發,中美兩國將再開辟一個可以共同承當責任的領域。

  然而,情況往往不遂人所愿。在2005年11月由外交學院舉辦的“東亞地區合作與中美關系”國際研討會上,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Stapleton Roy)表示,中美關系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兩國在戰略層面缺少重要的問題。言下之意,中美缺少核心的相關利益,當沒有“stake”可以“hold”的時候,“stakeholder”也便毫無意義。

  因此,要讓外界特別是美國對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建立信心,中國需要找到更多的利益相關領域,進而在這些領域負起應有的責任。多邊國際機制將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利益相關領域,因為多數的國際機制是保證現有國際秩序的穩定和延續。由于在多邊機制中各方的最大利益在于維護既有機制,所以,彼此間的利益沖突會被維護機制穩定性的更大利益所沖弱。、

  在這個意義上,原本沖突的利益雙方出于大局的考慮,會采取對所處機制更負責任的態度來解決問題,因此,取得在機制缺失條件下所不能達到的相關利益。

  根據《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中國對多邊機制的立場是:重視聯合國作為國際多邊機制的核心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推動通過多邊合作解決地區沖突和發展問題。很明顯,中國意識到多邊機制對和平發展道路的意義。

  據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阿倫弗里德伯格(Aaron Friedberg)在2005年秋季號《國際安全》的文章統計,從1977年到1997年,中國加入的正式的政府間組織從21個上升到52個,同期加入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則從71個飆升到1163個。這還不包括國際機制所包含的條約和協定。

  中國的崛起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問題在于外界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是一種與現有國際體系兼容的崛起,還是重復以往大國崛起的挑戰模式?過多糾纏于“中國威脅論”的辯論,而非將有限的精力更多地去營造利益相關領域,采取積極的態度承擔大國的責任,是為不智。

  一言以蔽之,中國需要證明的是:為何自身的發展對國際社會是機遇,而不是威脅。-

  資料

  數字中的“和平崛起”

  * 2004年,中國與美國、日本和歐盟的貿易額分別為1696億、1678億和1773億美元,歐盟、美國、日本已經成為中國的三大貿易伙伴和外資的主要來源地。

  * 2004年,中國與亞洲國家和地區貿易總額達66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2%,占中國外貿總額的57.6%。中國已成為東盟第四大貿易伙伴和增長最快的市場。

  * 從1990年到2004年,外來投資者從中國匯出利潤達2506億美元。

  * 2004年,美國在華投資企業在中國市場實現銷售約750億美元,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出口到其他市場約750億美元。

  * 中國美國商會2005年調查顯示,約70%的美國公司在華贏利,約42%的公司在華利潤率超過其全球的平均利潤率。

  * 中國已加入包括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內的13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267個國際多邊條約。

  * 截至目前,中國共向110多個國家和區域組織提供了援助,援助項目達2000多個。中國已減免了44個發展中國家總計198筆價值約166億元人民幣對華債務。

  資料來源:2005年12月22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

     策劃:

    中國2006:反思之年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4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